清代,皇帝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菜,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菜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菜不过三口”,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监或者大臣,也包括自己的家人。原因有二:一是怕有人从中做文章,比如下毒;二来,也是最主要的,是怕传出去有人邀宠,用口腹之欲腐蚀皇帝。
清朝皇帝吃饭这件事,是由御膳房来负责的。
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御膳房仅承办皇帝一个人的御膳烹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晋的膳食,御膳房只供应原料,具体烹饪则由其所在各宫的膳房负责承办(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小厨房)。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
吃饭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太监,负责侍奉皇帝,这个太监的作用,是为了看皇帝今天这顿饭喜欢什么菜,对于什么菜不太合口味,什么菜咸了什么菜淡了,什么菜需要再加点什么(不要笑,乾隆皇帝就经常下旨意,比如“看菜”之一的福肉,就是白水煮肉,每天都会端上来,乾隆皇帝有一天就说,哎,你们明天把福肉拆成丝然后炒一炒端过来呗,第二天,就有了“炒福肉”。)。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部分“膳底档”,就是由侍食太监记录的,要记录皇帝吃饭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么做,是为了研究皇帝爱吃哪一口,喜甜还是喜酸,喜咸还是喜辣,以便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