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同安油茶采摘笑话

同安油茶采摘笑话

我原本喝不惯恭城油茶,总觉得有一股苦涩味儿,难喝极了。可是架不住它越来越火,在年底的好几次同学好友聚会中都是以喝油茶为主题,喝过几次之后,竟然也爱上了它微苦而又醇厚鲜香的独特口感,寻思着哪天再找个好地方约上几个闺蜜喝油茶去。

恭城油茶,是恭城瑶胞的一种传统食品,据史料记载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海味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忽然想起家乡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作工具,做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

传说而已,不过好些美食传说都跟乾隆皇帝有关,也是怪了,可见这皇帝老儿就是个吃喝玩乐的主儿。

恭城油茶因为味道醇厚不涩而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上世纪90年代后,更是传至桂林及广西各地,如今打油茶喝油茶已不仅仅限于恭城一地,许多在外地打拼的恭城儿女、以及其他地区的人们都以打油茶为休闲享乐了,你看那满大街的油茶馆就是很好的证明。

油茶说“打”而不说煮,是因为制作过程中捶打茶叶而得名“打油茶”,但各地的油茶却因制法差异而各有其不同风味。

恭城油茶的制作,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一般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5~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略炒后,用木捶在锅里捶打,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有些还会加入磨碎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然后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即可配上佐食饮用。

一锅茶水被饮完后,还可向锅内加入清水重复熬煮达五六次。第一锅第二锅的油茶味道浓烈而涩,涩中带辣,第三锅第四锅才是最适口的好油茶,入口后有茶叶的清苦,也有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再加上炒花生米、炒米花、炸排散的酥脆,真是口感层次丰富、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我最爱的是喝油茶时搭配的各种小吃,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喝油茶的习俗,但是这些小吃却是相通的,借着别人家的油茶吃一口家乡的小吃,会让我的思乡情怀得到大大的满足。

油茶的佐食大多是各种油炸和炒香的食品,炒黄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炒米或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油炸排散、糯米饭团或糯米粉糍粑等等,往往在十数种以上,喝油茶时摆上一桌子的小吃,看起来就像请客吃饭,很有排场的样子。

事实上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都离不开油茶,请客人喝油茶也就相当于请吃饭了。

说到喝油茶当饭吃,我就想起第一次喝油茶的往事,因为不懂,还傻乎乎地闹了个小笑话。

那是我刚上高一的时候,班主任恰好是恭城人,有一个星期六他家打油茶,邀请了班上的三个恭城女生上他家喝油茶,我因为跟其中一位女生是好朋友,便也接到邀请一块儿去了。我一直觉得自己能受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跟班主任同姓。

我们大概是上午十点多钟到老师家,老师和师母已经准备好了油茶和佐食,有排散(面粉炸制的酥脆小食)、糯米糍粑等,大家围炉坐着,边吃边喝边聊,倒也热闹。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油茶,更没喝过,尝了一口,觉得味道怪怪的不甚喜欢,再加上生性腼腆,不如其他几个女生大方,所以坐在桌边很拘谨地吃了些糍粑等食物,便不怎么动筷了。

大约坐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离开老师家回到宿舍,正好到了食堂开午饭的时候,我傻傻地对好朋友说,咱们去吃饭吧。

来自恭城的好朋友瞪着大眼睛,很惊异地望着我说,刚才不是吃过饭了吗?原来,喝油茶就是吃饭啊,敢情你们都吃饱了,就我还半饿着呢,谁让我不懂这就是吃饭了呢。

一晃三十多年的光阴,班主任也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已经记忆模糊,唯喝油茶这件小事,我一直难忘,不是因为油茶的涩也不是因为没吃饱。 有些事情,记住了就一辈子不会忘,没有原因的。

现在回想起来,从不喜欢到喜欢,油茶的做法和味道并没有改变,变的应该是我自己的口味和感受吧。

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许现在的我适应性更强,对事物的接纳更宽容了,更能接受这种浓烈苦涩的油茶味道,也因此才能更好地品尝到苦涩过后的甘醇鲜香。大概这就是老话说的“先苦后甜”,人生也大抵如此,只有经历过懵懂青涩的少年青年时期,苦过累过之后才会慢慢成长成熟,才能品味到生活的甘甜。

(本文,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