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2、湘西民俗风情
湘西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3、土家族民俗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他们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4、常德民俗玩龙舞狮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人都要玩龙、舞狮、举办亭子灯会。龙灯的种类有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母龙、长龙、板龙。老龙、幼龙、鳌龙是指其龙头的形状而言。
草把龙全身系用稻草把扎成,多为小孩玩耍。若舞龙手全为女性,则这条龙便是母龙。长龙最为盛行的以竹丝扎身,彩布连接头尾,腹中置灯,下接长木把,用手高举舞动,不断翻滚。
5、邵阳民俗贺郎哭嫁歌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岩寨、五团、蓬洞、兰蓉等苗乡侗寨,有唱山歌进行娱乐的习惯。农忙农闲,山林田野,随时随处都能听到山歌。山歌象苗山的清泉一样甜美,米酒一样甘醇,山花一样烂漫。
每逢山寨有婚嫁喜庆、重大节日,或遇外乡异地能歌善唱的歌郎来苗约同寨走亲访友,山寨的男男女女便七八个一伙,十几个一群,欢聚一起,荐出歌手或自告奋勇,进行山歌对唱或山歌联唱。一唱就是几个钟头,甚至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