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小学生的民风民俗的作文!急

小学生的民风民俗的作文!急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