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孔子是如何看待尊卑问题?

孔子是如何看待尊卑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里有问号)”(《颜渊》第十一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齐景公说:“太对啦!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这里有问号)”)周礼规定了社会等级,有在上位者,有在下位者,有治人者,有被治者。从整个国家,到每一个家庭,都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孔子为此提出“尊尊亲亲”的原则。所谓“尊尊亲亲”,是一对叠字,前一个字作动词,意思是尊重在上位的尊贵的人,亲爱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尊者,上也,在上位者谓之尊。卑,与之是相对的,在下位者谓之卑。一层层的在上位者,对其下位者都是尊者。在普天下来说,最尊者是天子,他是天下的***主;在一国来说,最尊者是国君,他是一国之主。贵与贱是相对而言,贵指贵族,贱指为贵族服役的人。尊贵者也是有等级的,礼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尊贵者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占有的土地数量,政治权柄的大小,到服饰、器物、日常享用的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尊尊,就是按照礼制的规定,尊重尊贵者的地位,服从他们的特权。这样,人民服从贵族的特权,各级贵族各守本分而服从比他更高一层贵族的特权。这样实行尊尊的原则,整个社会秩序的尊卑贵贱关系严格有序,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孔子认为,如果取消了尊卑贵贱等级,统治秩序会发生混乱,国将不成其为国。尊尊,首先要尊君,所以,当季氏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乐舞,三桓奏了只有天子庙堂祭祀才奏的“彻”乐,还有人去祭天子才能祭的泰山,他都气愤地予以抨击;当陈恒弑君夺权,他就要求出兵讨伐了。

亲亲,就是亲爱亲族,这是宗法原则。亲族按血缘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最亲近的,是父母,其次是兄弟,所以亲亲以孝悌为先。同是兄弟,既有长幼之分,也有嫡子、庶子之分;既有子随母贵,也有母随子贵。

对外,家族团结,都把家族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在家族内部,既互相亲爱,又按性别、长幼、血缘远近的等级,得到的待遇各有等差。

为了贯彻尊尊亲亲,孔子提出“正名”的原则。所谓正名,即他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四组重叠字,第一个“君”字,指作为君的个人,第二个“君”字指君的身份、地位、权利、责任、行为准则,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君道。以下的“臣臣,父父,子子”依此类推。这句话可以这样译解:君要符合君道,即根据君的身份、地位享受应得的待遇,行使君的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一切行为符合礼制规定的准则;臣要符合臣道,即根据臣的身份和地位,享受应得的待遇,行使和履行臣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父要符合父道,根据父的身份和地位,享受应得的待遇,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子要符合子道,根据子的身份、地位,享受应得的待遇,行使或履行作为人子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有礼制的规定,一切行为符合礼制规定的准则,就是合于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字是“名”

,第二个字是“实”,合于道,便是名实相符。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得到自己应得的待遇,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整个社会自然和平相安、井井有条、向前发展。所以齐景公听了以后说:“这主张太好了,如果君无君道,臣无臣道,父无父道,子无子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必然天下大乱,即使有很多粮食,我们也吃不着啊!”

《子路》篇记录孔子又一次谈论“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里有问号)”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第三章)(长期随从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卫国等着你去治理国家,你准备首先干什么?(这里有问号)”孔子说:“那一定要正名分。”子路说:“是这样吗,老师您太迂了!何必去正名分呢?(这里有问号)”孔子说:“由[子路的字]呀,你太粗鲁了!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问题,要采取保留态度。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刑罚无准则;刑罚无准则,老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做。所以君子有其名,就有对其具体规定[实]的认识和要求。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孔子在这里谈的名实问题,从汉儒以来就有许多解释。法家、名家、墨家都有发挥。据《论语正义》注引,汉儒说孔子这段话是“正百事之名”,凡事物都求名实相符,有其名必有其实,有名无实则不成其名。法家的观点可以用我们现代的事物举例:电视机接通电源之后能够接收图像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如果显不出图像,那就不叫电视机;一种电器在接通电源之后提高了室内温度,那不是电视机而是电暖器;扫帚所以叫扫帚,它的组合和功用是能够扫地,如果不能扫地,就不会叫扫帚。国家、君、臣、父、子,也是这样,对自己没有血缘承继关系又没有收养关系的,不能叫父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名有实,没有实际内容,那名也不会存在。法家发展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实相符的思想,提出“以名责实,循名求实”的政治思想。墨家则从语言学逻辑学理论提出“名理”学说。

孔子这段话先从名实关系,向子路解释正名的必要。礼乐征伐本应由天子出,这是天子的职责和权力,诸侯要颁布礼乐制度,肯定行不通。如果一个地方定一套典章制度,全国没有统一的法制和刑律,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必须正名,根据自己的名分发布政令或指示,才行得通。现在也是这样。委派一位县长,先要发个委任状或任职公告,这就是明确身份,给你这个“名”。没有这个委任状或公告,你到那个县里,谁理你?(这里有问号)你的意见或决定,谁听?(这里有问号)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可是,你只是个县长,有你的职权和工作范围,你越出了职权和管辖地区,也没人听。正名,可以适用在各个方面。参谋就是个参谋,老师要像个老师,学生要像个学生,百货公司就是百货公司,它不能织袜子自产自销,海尔电器集团买卖大,资金多,但是不准它制售冰淇淋……这些也是正名。

孔子在这段话里,把正名学说应用于政治伦理,提高到治国成败的高度。正名,也同样适用于家庭伦理,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夫妻和妻妾嫡庶之间、主婢之间,各有名分,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孔子太迷信周礼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正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社会大动荡。他提倡尊王,而周王室已经衰微,那个周天子像个小孩子一样靠诸侯供养,被玩弄于股掌之上。孔老夫子还让各国诸侯尊重天子的名分,恢复天子的权力,难怪本来想用他的卫君,终于不用他。在许多诸侯国,代表新兴地主利益的大夫篡夺了政权,老夫子还向他们谈君道、臣道,难怪有些大夫专权的国家拒绝他入境。

毛泽东在通信中也谈论了孔子的“正名”。他说孔子的“正名”思想并不全错,错只错在以周礼作依据,他的名实相符的“实”(周礼)落后、过时,行不通了。毛泽东认为在孔子“名不正”这句话前面,要再加上“实不明则名不正”这句话,承认实为根本。他说:

“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