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南方人?
按地理分界线划分的话,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人,以北为北方人,或者长江以南的称之为南方人,以北称之为北方人。
秦岭淮河一线是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不仅划分了南北降水、降温、农作物,还直接将中国一分为二,北边的可以统称北方人,南边的统称南方人。
南方最为让人称道的是江南的鱼米之乡,那里 “小桥流水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
这是江浙一带人的南方,西南一带可不是这样。我刚好来自于西南一带。
那里有山有水,山是高的,水是长的。按照北方人的说法,那里风景很美。
我家坐落在西南一带的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一直以来是我们那儿的俗称。
当然,“人无三分银”这条,越来越不这么说了,因为人们多多少少有点钱了。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准确的描述了我家的气候和地形。
在我们那儿,开门真的就见山了。一圈一圈儿的山,望也望不到尽头。
自从来了北京以后,一切为之不同。
人们说着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我只是一个有着南方口音的南方人。
一说普通话,别人直接就会问: 你南方哪儿的呀?而且时常会笑话我的普通话,经常被调侃“你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
被嘲笑之于,也是没办法。就像中国合伙人那里面的台词一样的感觉: “说普通话的是我,听的又不是我,我怕什么,开口说就可以了。”
除了沟通方面,吃的也是天差地别。
听我朋友说:他刚来北京读书时,第一次吃饭他惊了。
一上桌:有吃馒头的,吃面的,吃锅贴的。
然而这些我们都不吃,我们吃米饭。面条、包子也只有在早餐吃。其他时候,只有生活不好的时候才吃面条、包子。
正餐从来不吃这些,是的,我们以米食为主。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吃的各种也都是以小麦、面粉做出来的各种食物。
第一次看到,我也觉得新奇。他们居然都吃这些玩意儿,都不吃米饭吗?
米饭他们也吃,只是吃的少,一般都吃各种面食。
而经常去餐厅吃饭,他们桌上的配置也是奇怪:醋、辣椒罐、大蒜。
唯独没有酱油,没有酱油,没有酱油。
我这个人不吃醋,去餐厅不管吃饺子也好、刀削面也好、拉面也好。
东西上了餐桌,没有准备吃,而是问一句:老板给我点酱油。
于是老板找了半天,在忙碌的餐厅中,给了我酱油。
于是酱油倒很多,放点辣椒,美美的吃了起来。
有时候老板会说:你倒这么多酱油,都黑了,还能吃吗?
我说很好吃啊,心里还会有一种疑问:你们桌上都是醋,都没有酱油,你们都不吃酱油的吗?
而每次去餐厅,只要是吃面,就展开可以一场和酱油的斗争。
“老板,我要酱油,老板,我要酱油,老板,我要酱油……………………”
在北方的餐厅里,在别人眼中,我好像是个奇葩似的存在。
没有像他们那样吃面,因为我还停留在南方的饮食习惯。
吃酱油,吃辣椒,吃米饭。我吃的辣椒常常会吓到北方人,他们会说你这么能吃辣?辣吗?
我一般会说:这不算太辣,我还想吃更辣的。
而有一次去郑州玩,朋友请吃饭,我们吃的是麻辣烫。
弄小料时,我半天找不到酱油,急了,找到服务员问到:你们酱油在哪儿?
他说:我们这儿没有酱油。
我说:怎么可能,餐厅里会没有酱油。
他说:我们这儿的确没有。
理论了一会儿,我随便弄了一点小料,放点生辣椒,拌了起来。
而此时,朋友吃的是麻将。于是我带着不理解的眼神问:这玩意儿还能吃,好吃吗?
朋友说:挺好吃的呀。
前不久吃饭,来自山西的朋友,她吃的麻将,我吃的辣椒,加了不少酱油
后来慢慢习惯了,习惯看着别人吃麻将、吃醋、吃了点压根儿就不辣的辣椒喊着好辣呀、吃着各种面食。
经常我一个人吃着米饭,要着酱油,放很多辣椒。走进刀削面馆,也习惯了一次又一次的向老板要着酱油。
有段时间,我习惯于去一家面馆吃饭,时间长了,老板都知道了我要啥了。
面上来了,还会伴随着一句:酱油已经给你加了,你看,都黑了。
一般我会说:谢谢阿姨。
并会觉得,酱油是孤独的。其实,孤独的是人本身,是你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沟通方式。
你在一个生活习惯、交流沟通、饮食习惯不同于你原有生活环境的时候。
一开始真的很难受,慢慢习惯后,接受了饮食上的差异、沟通上的差异。
习惯了就会好很多,但当我走进餐厅吃面的时候,总是会说那一句:老板,我要酱油………………
南方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北方餐桌上都没有酱油,各种不一样的。欢迎留言讨论,南北差异,不仅限于吃的~~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韬韬杂货铺。微信搜索:韬韬杂货铺,加关注。杂货铺期待你的到来,那里有电台、歌声、普通人的故事~~
杂货铺的宗旨:希望这个时代丢失的,在那儿你都能找回来,哪怕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