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讲一次公开课,都是在逼着自己成长,之后总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次从接到要讲公开课的通知后,心中就有点忐忑,担心自己对课的设计,忧虑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在知道要讲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电脑住宅》这篇略读课文时,这种忐忑就更甚了。因为我在讲课前除了自己钻研教材外,还喜欢去网上浏览一下名家的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希望能从名家的智慧里借来一些东西,然后生成一点自己的理念。这样不起眼的略读课,又没有什么情感在里面,一定没有名家讲过。上网一搜,果不其然,没有找到一篇名家的大作。只好凭自己的那点教学经验了。
借来教科书,先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电脑住宅》是第二篇文章,介绍了现代化的电脑住宅,让人们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这篇课文编排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从而从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这只是语文的人文性目的,语文的工具性应该是:因为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这一篇又是略读课文,所以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和写作顺序方面的特点,并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了解了单元目标,那就读课文吧,因为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吃透文本,走进文本,然后再跳出文本,不把语文课上成分析文字的课。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很平淡无奇的一篇文章呀。于永正老师不曾说过嘛,“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何况我这悟性不好的人呢!读吧,第二遍、三、四……一遍一遍地读,六个认读生字除了“仓”和电脑的关系不大外,其余的都有电脑有密切的联系,那生字的处理就可以和理解课文联系起来了。怎么联系,是随文理解还是集中学习?是个问题,还是个大问题。公开课用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学生课前不能预习,自己又不了解学情。本来略读课我从来不集中处理字词问题的。
安排不了,先放着,接着读。感觉本文有点类似科普性文章,把开头结尾连一块儿,中间无非是一些例子。从阅读方法下手,跳读这个词“跳”进了我的思路,这又符合我的风格,我讲课文从不喜欢从头到尾的学习,我喜欢根据自己的思路重新组合教材,让学生跳着学习。怎么能从第一段跳到最后一段,找联系,“一百多台”和“暗处”,“一切都由电脑指挥”和“他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有互相连接一边对环境做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这不就是联系吗?讲“暗处”是为了让人不感觉“一百多台”电脑在房间里杂乱;说它们是分工负责,又能综合判断,是接住了前面的“一切”“指挥”。就从“跳读”入手了。跳读?2-7自然段的前一两句跳着读,不就是讲写作顺序的吗?好,跳读有了用武之地;2-7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不都是讲电脑指挥的好处吗?“跳读”又有了巩固之处,内心有点小自喜。
就剩下电脑是如何指挥的这个问题了,开始纠结,有地点,有设施,有工作(功能),很清楚明白的,学生合作学习列表格?省时间又清楚明了,但感觉没有语文味也没有新意,拿掉!小导游介绍,12个老师讲,大家不会都是这个思路吧,那评委听到我这(第11个)该“吐”了。表演,两个孩子选择一个方面合作学习,表演式展示,感觉还好,就这样了。
拓展就写自己设计电脑住宅的其他功能不同的房间吧。
下笔写流程,制作课件,一气呵成,挺有新意的,完工。一个周末没有了。
星期一试课,信心满满,结果——一塌糊涂。
备受打击,这是怎么了?坏在了自己急功近利,只追求新意。
回头看自己的教学流程,漏洞百出,生字词没有安排好,只想着随机学习了,可这个“机”又在哪?整体感知没有,孩子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没有,所有需要考虑的细节都没有!被上次的成功(学校组织赛课,成绩不错)冲昏了头脑。忘了那时自己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研读,短短的《伯牙绝弦》,自己写了密密麻麻五六页的教学流程,重新抄写修改了不下六次。“一气呵成”的漏洞百出的教学流程拿来上课就想成功?感觉自己就是个笑话。
沉下心来,拿来语文教学标准,看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看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上网看王崧舟的课堂节奏讲座;查找略读课上课原则;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新型玻璃》教学。反思自己的细节。
推翻,重新来过。从制定学习目标开始。工具性:认字,理解词语;阅读方法,写作顺序;人文性:感受电脑的神奇,了解并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导课,说的是住宅的方便舒适,那就从现在的家具生活入手,联系到要展开学生的想象力,放飞孩子的思维,就把家用电器当成家人介绍给孩子:厨师(电饭煲)、保姆(洗衣机)、控温师(空调)然后引出电脑,有了这些家人,我的生活更舒适方便了,只是什么力量?走进主题,走进文本,阅读导读提示,指导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静下心来让孩子读书,生字词集中处理,重点处理多音字“调”和“烹调”“烹饪”“烹炒”的区别。抛出问题“这些词语所写的事情都是谁做的?”引出电脑的“神奇”这一话题,自然而然导入第一自然段的“一切都由电脑指挥”。抛出问题“电脑乱指挥怎么办?”引导学生直接跳读到最后一自然段,引出“跳读”概念。利用跳读默读2-7自然段学习写作顺序和电脑指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又由问题“电脑好处这么大,它到底是如何指挥的呢”。引出合作学习,展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格、小主人介绍、电脑自述。拓展,设计电脑住宅里其他的房间。结束后找同伴看流程提建议,找“专家”指导语言和细节。受益颇多,结束语用名言;板书要创新,点赞的大拇指;要拓宽学生视野,最后推荐阅读《小牛顿科学馆》。集思广益,比闭门造车要好得多了。
上课了,板书有点滞后,“跳读”“空间转化”是后来补上去的,没有及时板书;本该在自学②环节完成的电脑指挥给生活带来的“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由于漏了,只有放到学生汇报展示环节总结板书,有点手忙脚乱,对学生展示内容评价不到位,又多叫了一个展示的孩子,又漏掉了没有展示,伤害了孩子,一个拥抱弥补,不机智,应该再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环节,“学习单”发的有点早,影响了孩子对课文的研读,以至于有孩子抛开了课本,自己设计电脑的功能了,以至于在展示环节出了漏子,浪费了时间,导致拓展环节没有了时间,草草收场。“学习单”应该在学生充分合作研读,讨论文本后再发放。这样就不会有不知道如何选择学习单,以及展示环节的漏洞了。
课结束了,但对课的思考不应该结束,反思备课的环节,上课的状态,感觉自己还需要在细节处下功夫。预设要更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不至于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才能机智的处理课堂生成,让精彩在生成处绽放,把不利变成课堂精彩之处!
这样的能力需要的是底蕴,底蕴来源于阅读,大量的专业阅读,不是备课前的临时抱佛脚!
要想真正的脱胎换骨,任重而道远!但我选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