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世纪以前的桥梁,材料基本以木材和石材为主。
从历史上看,木材和石材在数千年间都是人类建造桥梁的主要材料。但两种材料都有先天的不足,可以说,材料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古代桥梁技术的进步。
2、古桥设计源自古人的生活经验。
当时,几乎所有桥梁的设计都来自生活经验,比如拱桥和梁桥,也都采用最简单的搭接和架设方式,无法形成大的跨径,也难以设计合理的拱形。
3、古代桥梁结构的工程探索表现了技术进步的萌芽。
罗马时代出现了桥梁基础的围堰施工方法,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中国在11世纪初修建的洛阳桥,建设过程初期首先在桥址江中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两三年后胶固形成筏形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扩展资料
1、近代修桥:开始引入抗风设计。
随着18世纪前后钢铁和水泥的出现,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为桥梁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桥梁称为近代桥梁。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是英国科尔布鲁克代尔厂于1779年所造的塞文河桥,这座桥是半圆拱,由五片拱肋组成,跨径30.7米。
那时修桥,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除了以承载力为代表的静力作用之外,动力作用相关的力学原理也逐渐成为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桥梁抗风设计的研发颇受重视,如尼亚加拉瀑布公路铁路两用桥采用了锻铁索和加劲梁;纽约布鲁克林吊桥采用了加劲桁架来减弱震动;旧金山金门桥和奥克兰海湾桥也都是采用加劲梁的吊桥。
2、现代造桥:新工艺带来大跨度。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在20世纪3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桥梁结构从近代桥梁发展到现代桥梁。随着工程对桥梁跨径要求的不断提高,斜拉桥和悬索桥逐渐成为大跨距桥梁的主要形式。
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设计形式为桥梁结构提供了更大的跨越长度。中国现有的著名的大跨距桥梁也多为斜拉桥或悬索桥,如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沪通大桥。
力学和材料学方面研究工作的新进展不断给桥梁技术注入新鲜血液,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被运用到桥梁工程建设中,推动桥梁工程的基础理论、结构设计和工程建设水平不断进步。
人民网-古今造桥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