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古典诗歌中的夸张(4)

古典诗歌中的夸张(4)

三、夸张的运用

1、要有现实基础

夸张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我们要夸张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如果我们夸张成?月色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日光寒?那就成了十足的昏话了。鲁迅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宋代有位诗人写了首咏竹的诗,其中两句是:?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作者很得意,送给苏轼看。苏轼打趣说:写得倒是很好,只是十根竹子才长一个叶子。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的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一万个树干才长一千片竹叶(即苏轼所嘲讽的十根竹子才长一个叶子)。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产生了一批?大跃进民歌?。同大跃进是?吹牛皮、放大炮?一样,这批民歌也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如?大红旗下称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那方干旱往哪浇?;?稻垛堆得尖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着太阳抽袋烟?;?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应该夸张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诗歌中的夸张有五种好处。如唐代诗人杜牧有首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认为夸张太过,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见《升庵诗话》)。其实,即使是?十里?,也还是谁人听得?谁人见得?而且这样一来,杜牧诗中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和恢宏气势都不存在了。杜牧也就不成其为杜牧。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都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的春天就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古柏行》中夸张古柏高大苍老的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的沈括对此来了番科学计算:?四十围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沈括是个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体积观来看待文学的夸张,结果成了笑话。接下去的笑话是另一位宋人黄朝英为这两句诗所作的辩解,他批评沈括不懂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一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见《苕溪渔隐丛话》),黄朝英批评沈括,实际上是犯了与沈括同样的错误。

2、要有心理节制

夸张是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心理调适,反映作者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深切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因此,夸张虽然是言过其实,但要有心理节制,并不是夸得越厉害越好。夸张是通过超过实际的?虚?,来表现思想或情感上的?实?,即?言虚而情实?。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就是说夸张要合情合理,要有节制、有分寸人们选用各种修辞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作基础的。人们的心理特质不一样,夸张的程度也不一样,读者的接受心理也不一样,李白为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他诗歌中的夸张显得特别大胆、汪洋而恣肆,例如夸张?愁?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宋代的陆游也是位风格接近李白的浪漫派诗人,人称?小李白?,他的夸张也接近李白,大胆、狂放且富有动态感,他笔下的?愁?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李清照作为才女,也善用夸张的手法写愁,但明显是一种女性书写,且与她富有高深文学修养的闺中少女或贵族思妇的身份相埒,心理相称,如:?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跟谁家横笛,吹动侬愁?(《满庭芳?小阁藏春》)。作为一位富贵安闲的贵族妇女,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丈夫远去,空闺独守。词人先用?小阁藏春,闲窗锁昼?明写自己的寂寞,然后通过咏梅的?从来知韵胜?暗示自己的品格,再用?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跟谁家横笛,吹动侬愁?这种比喻类复合夸张形容自己目前的处境和愁绪。?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栏杆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也是先用?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栏杆愁不倚?夸张自己的愁绪,然后用?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暗示梅花可能要经受的风雨。类似的还有?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这些愁的表达方式中虽带夸张,但多用比喻、暗示等含蓄手法,夸张的程度、力度也与其富有教养的贵族女性身份相吻合,是一种到地的女性书写方式。假如李清照也像李白、陆游那样大呼?闲愁万斛酒不敌?,或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不但与诗人的心理不适,读者也难以接受。晋人挚虞谈夸张时说:?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文章流别论》)。作家茅盾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过度的夸张会使人物漫画化;夸张得不适当,会流于庸俗?(《关于艺术技巧》)这都是意在说明夸张有一个心理适度。

3、夸张要新颖

汉代学者王充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论衡》)喜新厌旧、好奇恶俗是人之常情,在夸张运用上也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清代赵翼《论诗》谈到诗歌创新的重要性: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模拟因袭。为了说明的道理,诗人以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为例,说明诗风代变,生存发展之道在于创新。诗歌创作是如此,作为诗歌表现手段之一的夸张自然更是如此。汉代李延年有首的《佳人歌》:?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岂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诗中首次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佳人之美丽,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种强烈的震撼。但到后来,老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美人,?至今已觉不新鲜?。因此就需要创新,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对此加以改造和创新,他借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一个朋友诗写得好:?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还未正式拿出来,就已被人们传诵,?未嫁已倾城?用在这里既准确又形象新。

另一个例子载于清人倪云癯的《桐阴清话?借西厢语》。说的是明朝官员钱蒙叟在清兵入关时,曾戴着明朝的官帽前去投降。途中遇见一个老翁,老翁用手杖敲他的头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按: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曾对崔莺莺说:?你是倾国倾城貌,我是多愁多病身?,?帽?与?貌?谐音)。这两个例子都意在证明夸张需要新颖,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