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把你独自丢到一座陌生城市,只给你1辆破车、全身上下只有100元,到第90天,你会怎么样?
A、活不下去,卒
B、卖车、找救助站,勉强求生
C、拥有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
D、创立一家价值100万的公司
这道题显然有点超现实。
但真相却是,有人交出了答卷——白手起家的美国富豪「葛伦·史登斯」。
1
先带你了解一下这位大人物。
葛伦出身于底层家庭,父母又酗酒又嗑药。
小时候的他,与「聪明」二字搭不上边——因阅读障碍症,小学被留级,高中也垫底。
更乖张的是,他14岁就有了第一个孩子。
普普通通的葛伦,竟在25岁成立公司,身价过亿。
他的公司,在2010年实现创纪录的增长。
又在短短3年内,成为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
他不是富二代,却是典型的创一代。
纪实媒体Discovery找到他,想让他由0开始,重新履行一遍自己的创富之路。
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
而且,还有个条件:如果葛伦挑战失败,就要自掏100万美金。
葛伦面临的挑战是:
随后,他被丢到美国东北部一个衰落的工业城市。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葛伦睡过 汽车 、卖过废品、去过收容中心、做过保洁、当过小贩……
到第90天时,这个无名小卒华丽升级为身价75万美金的企业家。
但比起百万身家,良叔觉得葛伦最牛的,是他浑身散发出来的顶层商业思维。
如果说,普通人只能看见路标,那葛伦就是看见了整幅地图的人。
毫不夸张地说,这90天,就是葛伦几十年商战风云的缩影。
今天,良叔特意把葛伦的这套“致富经”,整理出了以下6条商业思维。
每一条,可能都会是你跃迁之路的台阶。
2
2.1
保底思维
中国在10年前,就拍过一部富豪纪录片——《香港富豪变形记》。
让富豪去做清洁工,看看富人如何从0致富。
遗憾的是,在这部片子中,富人真的变成了穷人。
就拿香港商业巨子——田北辰来说。
体验前,他也和「葛伦」一样充满信心:
仅仅过了两三天,就彻底“堕落”了:
单看下面这副向生活妥协的样子,你敢相信他就是身价上百亿的天之骄子吗?
令人吃惊的是,节目一开始,只有100美金的葛伦,没有第一时间去赚钱。
而是拿起手机,先了解这座陌生城市的消费水平,预估维持生计的最低开销——每月1100美元。
90天,就是3300美元。
接下来,他计划用一周时间,赚取未来90天的生活费。
因为他清楚整天担心生计,是不可能创业的。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经济学上有个叫做概念叫:「稀缺」。
是说,你所或缺的东西,会俘获你的大脑,占据你的心智带宽,导致认知带宽变窄。
这里的“带宽”,简单理解就是指“精力”。
穷人的“带宽”很容易被生计占满,再难腾出精力创造财富。
富人则有足够的“带宽”构建上层建筑。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资金池”。
否则,你只会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最终把「事业」做成了「生计」。
失败也是大概率事件。
就像「葛伦」所说:
“每花一分钟的心力在营生,就等于少一分钟经营事业”。
2.2
分层式目标
即便划出了生计底线,这位富豪还是给难住了。
找了一圈工作,葛伦发现赚小钱,比赚大钱难多了。
但他还是用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
为了省钱,下雪的冬天,睡在车上;
问便利店要开水泡方便面;
去收容所做义工换餐;
还给人刷马桶……
当看到这个拥有私人飞机、游艇的富豪,在公***洗手间驾轻就熟地洗漱时,葛伦早年创业的艰辛可窥一斑。
葛伦做这些,是为了吃苦吗?
显然不是。
为了完成终极创业目标,他不会瞧不起任何一笔小钱。
他靠着贩卖节日气球、卖废旧轮胎,终于在第9天租下房子。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说过:
要发展一个系统,就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
葛伦显然深谙此道。
他的每一步都在层层分解大目标。
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就进入下一阶段——做市场调查、筹备创业资金。
从倒卖二手车的低杠杆,到二手房的高杠杆。
逻辑周密,步步为营。
他将百万创业的终极目标,层层分级。
每一周,每一天,都在完成分层式的目标。
如果你只看到他列下目标清单,然后挨个完成,那你就太小看葛伦了。
实际上,每次定下的小目标,他并未从全部拿满分。
因为他清楚,“有时候你需要输掉一场仗,才能打赢整个战争。”
不求每次小考都拿满分,才是更高级的商战逻辑。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到了创业后期,领悟到“60分万岁”的哲学艺术。
60分哲学,是一种实用主义。
指的是,如果60分够了,就不必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淘宝总裁「蒋凡」,就是一个只考60分的人。
《李开复自传》一书就提到过:
蒋凡面试谷歌时很优秀,但HR质疑他每门功课只有60分。
蒋凡是这样解释的:
结果,HR当场决定录用。
李开复也很支持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
在复杂环境下,一个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人,必定是那种能跳了小目标,死盯大目标的人。
你看,精益求精,“死磕”到底,固然很好,但以终极目标为导向的“舍得”,才是一种大智慧。
2.3
买家思维
约翰·沃瑞劳在《用户思维+》这本书里提到,帮用户解决问题,要比引诱他们消费更有效。
在葛伦的致富宝典里,也是先找到买家:
一穷二白的葛伦,在网上看到有人求购军用 汽车 轮胎。
于是,他跑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废品堆里翻旧轮胎。
就这样,依靠别人眼里的垃圾,葛伦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创业项目上,选用本地人需求量最大的啤酒。
得知时间不够做啤酒馆后,他便采取了一个混搭模式——本地人最爱的“烧烤+啤酒”。
就连店名,也采用了能引起当地人***鸣的「普通人翻身精神」——「Underdog」(小卒、小人物)。
买家思维应该是一个初期创业者的生死法则。
腾讯早年就是这样。
据《腾讯传》一书记录,腾讯团队初期创业,为了留住客户,有求必应:
不少成功人士,都体会过买家思维的益处。
王兴回答,
“只要清楚我们到底服务谁?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所以,初期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买家,剩下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2.4
信息差
大部分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对于“葛伦是个利用信息差低买高卖的好手”这一说法,很难不点头称是。
为筹备创业启动金,葛伦踏上了转卖二手车之旅。
他先是用700美金买了一辆05年的本田喜美,再花5美元洗了车,转卖后,轻轻松松入账3900美元。
如法炮制,又转卖了一辆二手凯迪拉克。
资产上升到1万美金,“炒房”的资本也够了。
一环扣一环,葛伦赚足了信息差的钱。
什么叫信息差?
就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我能买到的,你买不到。
在经济学上,影响价格的4个因素中,除开成本、供需、效率的硬性指标,信息是唯一的弹性地带。
比如你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很可能上下打量你一眼,报个价。
接下来,或许你马上付了钱,又或许展开了一场讨价还价的拉锯战。
但毋庸置疑的是,换你妈去买,几乎一定比你买的更便宜。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作为普通人,如何获取那些「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信息?
万维钢曾讲过一位美国女大学生的故事。
她一毕业,就看上了耐克的一个热门岗位。
倘若她直接投简历,人家很可能不买账。
于是,她决定「突破信息差壁垒」 ——在校友网上发帖求助。
了解面试流程、耐克内部的行事风格、HR的侧重点……
就这样,女孩迅速掌握了关键信息。
结局你也猜到了,她顺利拿到offer。
所以说,处于信息差上游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站在了金字塔顶端。
2.5
专业导向
可能就是,对专业人士的态度。
葛伦在着手精酿啤酒前,面临一些相关的行业和资质的专业问题。
他没有选择上网查,而是付费请教专业人士。
此时的他,手上资金只有2千多,却花了近一半「身家」请律师。
这种“一掷千金”的魄力,如果换个人,恐怕很难做到。
葛伦从律师处得知,做精酿啤酒馆,要40-100天才能办好许可证。
虽然这条信息,给葛伦泼了一大盆冷水,但幸好花在专业咨询上的这笔钱,让他少走了弯路。
「专业导向」,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维”。
秉持专业导向的葛伦,也从不迷信自己几十年来的商业嗅觉,而是咨询各行业的专家。
卖房选铺找中介、装修找当地最好的设计师、参加烧烤节请来资深烧烤师傅……
哪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就是把最专业的人凑在了一起罢了。
刘强东在京东刚起步时,就体会过“专业人士”的好处:
早期的京东连个会计都没有,京东的重要投资人「徐新」就给他找来了专业的财务总监。
仅入职2个月,刘强东就竖起了大拇指:
“2万块钱的人,果然比5000块的好用啊。”
现在市面上很多文章以及书籍,都会嘲笑专家无用。
但是,葛伦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到专业人士,能让你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2.6
仆人式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