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大全 - 如何应对申请写作

如何应对申请写作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预备科目,主要通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总结、提炼、加工,测试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申请材料通常涉及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问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在把握材料主题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解决方案,并用文字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申论本质上考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书面表达。那么应用的思路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申论思维就是根据申论考试的要求,对具体社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方式。其内容可分为对具体事实、原因、对策的思考。因为很多考生都是应届毕业生,习惯按照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申请难拿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应该如何树立应用的思维呢?涂画教研中心申请辅导专家提出,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养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考生,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请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对策,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分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会发现大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表现、原因、对策,尤其是对策,往往是中央层面的,对考试很有帮助。如果你在复习资料里看过,在新闻联播里听过,相当于“视听资料”,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会说和写。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未来的公务员生涯也是有益的。

第二,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分析一切事物中的原因。投诉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他们的职责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考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感情用事,会对一个负面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攻击。而是要理性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如何解决。比如你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食物里有毛毛虫,你就不应该像一个愤怒的青年一样咒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应该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管理制度不完善,蔬菜保洁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管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学校食堂的小事如此,社会问题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需要考生深入分析,全面思考。再比如杭州的飙车案。在看这个新闻的时候,考生是否一味的斥责行凶者素质低下,甚至有考生大呼这种人“该杀”“不杀不足以让公众愤怒”,这显然不符合申论的思维。应用的思路是基于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考生要理性分析。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外,导致违法成本低的原因也有很多,如立法不完善、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全国范围内打击酒后驾车的运动可以进一步证实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我习惯于在适度抽象的联想中思考。申论考试,尤其是国考,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考生要在平时形成抽象思维。应用是一种归纳思维,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整体。如果考生看到行人横穿马路,路人在路边吐痰,乘客在火车上大声喧哗,要能把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抽象出部分公民素质有待提高。另外,常用的抽象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为城市建设;汽车拥堵上升到城市交通;治污已经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职工分流已经上升为社会就业和民生问题;盗版光盘已经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市化;农民工进城已经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发明专利应用上升为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已经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和农业同步上升为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教育就业价格可以同时上升到民生;贫富、阶级、收入差距、劳动的共存,可以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可以同时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政文件、专家学者意见,对具体社会现象形成独特认识,提出专业对策。有的考生对党和政府的文件、政策不了解,一定要叫“科学发展观”,但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观点和理论的“衔接”。反而觉得自己瞎上纲上线。要避免这种现象,需要阅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体系。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的社会问题,如果一味遵循模板和套路,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保证自己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原创性和新颖性,就是看专家学者的意见了。专家学者通常专攻某一特定领域,他们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每期都会开辟专题,对报考有很大帮助,考生可以学习一下。

申论主要考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和加工,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申请材料通常涉及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考生从公务员的角度准确理解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并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提炼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虽然很多考生做了大量的复习,但是最后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原因主要体现在青年网公务员专家多年经验分析:1,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足。2.对材料的阅读不准确、不透彻,对材料的概括、概括不准确,对新出现的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即兴发挥,对议论文、评论文章、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不够,回答内容空洞,分析、论证、解题缺乏说服力。青年网公务员资深专家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了以下答题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1。明确申论考试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考试,材料的分析和驾驭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这句话强调的是申论考试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广大考生一定要认识到不能用传统材料作文的写作思维来应对申论考试。传统材料构成主要包括寓言、漫画、对比、评论和联想等。作文重在材料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要求独立构思,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意义自拟标题。2.很明显,阅读材料的时间和写其他给定材料的时间是不同的。申请书的撰写明确要求阅读材料的时间为40分钟,回答的时间为110分钟。3.明确答题顺序。因为试卷和答题卡是分开的,答题要求只能写在答题卡上。试卷采用电子扫描方式,要求考生依次答题,不倒序,答案写在指定位置。如果不按顺序答题,答题位置就会错,导致试卷异常,必然影响成绩。阅读理解材料的答题主要有五个原则:第一,保证时间的原则。阅读的时间要求是40分钟。这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1。材料内容的专业性。2.物质内容的丰富性。3.物质形态的无序。第二,把握整体性原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整体性原则,把握给定材料的主题和层次,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印象,化整为零,这样回答才会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否则只能答非所问,偏离主题。第三,强调重点原则。2008年申遗资料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重点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坚持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强调重点的原则既指整个给定的信息,也指每个给定的段落。只有把所有的信息都照顾到了,才能体现强调重点的原则。第四,过滤原则。给定材料中有些段落与材料主题无关,或者多为铺垫材料,或者给定材料中描述性语言过多。考生一定要学会对材料进行筛选和过滤。五、强调普遍性原则阅读理解材料一定要根据整体印象突出普遍性原则,即普通人的理解和流行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原则,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离材料提供的基本倾向和基调,否则就会与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差甚远,分数也不尽如人意。

编辑这一段,近五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资料来源。

申请书中给出的材料并非提议者的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现有的社会现实、新闻报道、政府文件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梳理近十年的申论材料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申论者选材的大致范围,从而确定平时应该注意的方向,更好地把握选材的重点。近五年中央和国家机关报考材料来源如下:2010: 1。“[经济半小时]填海有路(三)”,央视,2009年8月10。2.威海:宜居城市的适宜与不适宜,拯救泉州湾和日本填海造地的历史教训,《南窗》,第16期,2006。3.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的渤海“不安全”,拿什么来救”,人民网,2009年5月,11。2009: 1.《珠三角外迁企业调查:成本上升带来的转型之痛》,《商业周刊》2008年4月3日。2.粮食局副局长就当前粮食价格等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2008年4月29日。3.2008年9月11《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纪实* * * * * * * * * * * * *》,人民网2008年9月11。2008: 1. "水电专家回复公开信,人民网,01.19,2006。2.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人民网,2005年,65438+10月24日。3.《关于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若干意见的评论》,人民网,12,2005年13。4.一个水电大国的隐患,中国能源信息网,2008年5月9日。2007: 1.Mainland China 6000万农民的路线图,《凤凰周刊》,2005年3月7日。2.河南省为保护土地资源“三整治”已复垦土地46万亩,新华网,2005年,165438+10月24日。3.国土资源部萧肃批驳“地荒论”,旗帜鲜明地进行土地整治,新华网,2006年6月22日。4.《全省连续六年耕地占补平衡》,河南农业信息网,2005,11.24。5.无锡在“无米之炊”中实现双赢,《无锡日报》,2004年4月20日。2006: 1.丁宁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取决于官员的素质,新华网,2005年9月20日。考生在备考时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很多考生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历年真题上。不是真题不重要,而是真题的材料过时了。每年的申请材料都是当年的新热点。只有那些争议大、持续时间长的问题,比如环保、民生问题,才需要关注往年的材料。一般来说,考生在考前要多关注16月内的热点和焦点现象。

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思维方式形成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思维方式来弥补。但思维方法毕竟是从思维能力中总结出来的,单纯学习思维方法很难形成独创性和独立分析的能力。所以,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取胜,就要养成考试中的思维方式,这只是考试中惯用思维方式的“重演”。

最后祝各位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养成报考的思维模式,在公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