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他父亲的评价,我也不例外。在我眼里,他爸就是“好人无好报”的存在。从我懂事起,父亲就是我的精神领袖,但因为他的早逝,我尝尽了人间的变迁。
换句话说,你不必理性地生活,而是跟随你内心的反应,放弃尝试去习惯一种人造的生活。在当今这个功利的社会,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而我的父亲,却一生践行,传播他的“仁”,影响着我和他身边的同学。
虽然,直到他去世,我和我妈都不明白他的处事原则。最后只能把他的神话藏在内心最深处作为遗憾。一个月前看了《王阳明的哲学》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和道德运用到生活中,去领悟新的知识和道德,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读到这里,我在想,达到这样心境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听到“仁”字的正解,让我想起了父亲,一下子解开了他处事原则的谜团。
我父亲多才多艺。他知道许多种乐器,如长笛、口琴、电子琴等。而且他画米老鼠、唐老鸭、美猴王等动漫人物,还经常给一堆小朋友讲一个他自己编的童话:《铁片历险记》。我准备把它写出来,因为三十年后,我需要慢慢去回忆。)
小时候爸爸喜欢带我去体验不一样的周末。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很多人吃肉都觉得很奢侈,但是我爸爸请我吃了人生第一顿西餐。虽然很简单,但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当时父亲点了两杯速溶咖啡和一份三明治(因为我们家不富裕),服务员把速溶咖啡倒进杯子里端上来。我急了,喝了一口,烫到舌头了,只好放在手边,等它慢慢凉了。然后我拿起三明治慢慢吃。其实那时候的三明治只是切片吐司加几根香肠,没有现在面包店卖的三明治丰富。
不一会儿,我就把三明治吃了一半,咖啡也凉了。这时,父亲已经喝了半杯咖啡。我拿起来尝了尝。因为好奇,只好硬着头皮放在一边。我爸莫名其妙的问我:“你怎么不喝?”我说:“咖啡一点都不好,很苦!”"父亲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抿了一口我手里的咖啡,皱了皱眉头,把服务员叫了回来,说:"我好像忘记在这杯咖啡里放糖了。“不好意思,服务员把咖啡拿下来放糖了。父亲把他的半杯咖啡给了我,我赶紧喝了一口。”哇,苦乐参半,好好喝吧!
父亲并没有因为服务员的失误而和她争执,而是静静的等着放回加了糖的咖啡,这给我留下了小时候对咖啡的美好回忆。让我体会到他宽容的美德,达到知行合一,达到“仁”的境界
父亲是大学讲师,毕业班班主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当时因为父亲一家除了母亲都在外地,母亲只好一个人照顾他。所以学校为了解决我们家的实际困难,每天派人去医院轮流照顾他,父亲的同事也积极陪护。原因是我父亲是人们心中的“好人”。只要有人诉说他的困难,他的父亲就会尽力帮助。
父亲去世十年后,每年春节,家里都会接到一个大连“赵大爷”的拜年电话。我妈每次收到都很郁闷,这两年就让我舅舅直接给我打电话。后来听了我妈的故事才知道,赵大爷毕业的时候,因为家在农村,来回都要回家种田。父亲觉得自己专业知识扎实,回到农村很可惜。于是他据理力争,最后把他分配到了大连的一家国企。
其实当时父亲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母亲认为,帮助一个农民出身的学生进入大城市,对父亲的仕途和家庭生活都没有好处。父亲身边有很多同事,帮助别人顺利得到一份好工作,最后得到了“钱”和“地位”等好处,但父亲为了自己的“良心”,给赵大爷创造了顺利过日子的机会。
母亲总说父亲的善良延长了他的寿命,因为他脑出血入院一个月后病情缓解了。他最好的朋友去看他,激动了一会儿,诱发了第二次脑出血,导致他休克三分钟。医院马上发了病危通知。医生护士很无奈,只能采取保守治疗。30天后,奇迹发生了,父亲又醒了。出院后,父亲在母亲一年的悉心照料下,又重返讲台。再次就诊时,吉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刘群说:“你是医学史上的奇迹!”
美好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父亲在2005年3月离开了我们,当时他的很多学生都没来得及送他最后一程。但是他住院期间很多同学老师都来看望他,还有人默默关心他妈妈的生活,都是因为我爸爸。因为他的“仁”,他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里,甚至那些曾经同情他的人,他也能够“以德报怨”。
父亲去世半年前,有一天我下课回家,在楼梯上遇到二楼一个心脏病突发的叔叔。他和妻子二话没说,把老人送到了医院。这个邻居以前是父亲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委。当他的父亲第一次评估讲师时,正是因为他的反对,他在孙山失去了声誉。第二年评职称,父亲被母亲逼着给老人送了一只走鸡,才拿到中级职称。但直到父亲去世,他都没能获得更高的爵位。然而,在一次意外的优秀党员评选中,他被评为“节约劳模”,成了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好人”。
父亲最激烈的一句话是“你大学都能毕业了,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不用,抓紧时间学习就行了,学好了就用。这有什么难的?“这是我仁慈的父亲的故事。三月是向雷学习。雷锋精神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克服私欲,追求仁爱的生活。
最后祝大家生活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