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兄弟》中两位主角的命运?
首先,我不认为《兄弟》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大概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对于余华这种地位的作家来说,写这样的小说是很不光彩的。其次,可以脱离语境分析苏格拉底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碰撞。但在小说《兄弟》中,人物塑造明显不到位。作者余华只是发现了书中有两种像主角一样的人,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小说《兄弟》中进行对比描写,这是一种创新。但余华显然已经离开了一个作家后期应有的创作土壤,只能闭门藏在玻璃温室里。对于李光头和宋钢这样的角色,他虽然感觉到了他们的存在,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很好的描述他们。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作家获取信息方便了很多,但这并没有缓解作家写作的难度,因为虽然作家获取人物原型的难度降低了很多,但如何处理和表达这些人物原型的难度也增加了很多,两者相互抵消,造成了作家写作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就余华而言,他自己也有问题。他的问题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技巧陈旧僵化。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劳执着的作家,而是一个励志的作家。他不像很多大作家一样,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写几百字。他只有在有灵感的时候才一次写几万字。这种写作方式对年轻作家来说没问题,但对中老年作家来说却有很多问题——如何让自己已经很钝的刀笔挥出一片新天地?很多老作家满脑子都是文学思想,挥剑写作,但写出来的东西一个个都是垃圾。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的笔很枯燥,但他们坚信自己是作品的主体。此外,李光头和宋钢这两个人物跨越了几十年,经历了几十年的各种变化,要描述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余华的经历和学识显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工作。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转向了一种熟悉的写作手法:漫画描写。这种手法在余华之前的作品中屡试不爽,所以他认为这部新作应该不会有错误。可惜哥哥是最不适合这种手法的。一哥容量巨大,可以说是输不了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名著。它的质感和容量需要更严肃、更有分量的写作手法,而连环画的手法还能适应小切、小容量的题材,但对于大切、大容量的题材,就会显得可笑、粗糙。第二,《兄弟》中的人物关系紧密交织。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不是余华的强项,漫画式的手法在这里也没用。最根本的是因为余华的浮躁和急于求成,在对这些人物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和设定之后就开始写了。于是,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越到后面越扭曲。这就像一个随随便便建起来的地基,建在上面的建筑一定是扭曲怪异的。这不是那种巧妙扭曲的美,而是处于危急关头的一部失败的作品。最后,我认为,虽然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有多种解读,但这些解读必须建立在一些坚实的基础之上,简单来说就是一部作品的艺术性。在我看来,《兄弟》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很弱。那么,你就不得不从这部艺术性不强的作品中探寻苏格拉底与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碰撞,这显然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