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期,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培训和其他方式提高急救技能。
从生活中积累急救知识
谢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随处可见,急救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急救知识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救命的“法宝”,应该掌握。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经历过各种抢救。事实也证明,能否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急救,往往会对后续的抢救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有一次一个人在车祸中受了重伤,腹部多处受伤,开放性气胸。情况紧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一名路人及时有效地将胸壁伤口进行了缝合,同时将该男子暴露的器官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而不是直接放回腹腔,大大减少了腹腔感染的机会,为患者赢得了生命的希望。
而另一个急救很可惜。一个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突然呕吐,然后陷入昏迷。他的家属惊慌失措,猛烈摇晃病人。我们赶到的时候,病人已经停止呼吸,直接死因是窒息。家属的剧烈摇晃加重了突发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出血,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因无法排出导致窒息死亡。如果病人昏迷,第一时间让他平躺在枕头上,及时清理呕吐物;在患者前额敷上冰袋或冷毛巾,有助于止血和降低颅内压;如果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停止了,心肺复苏术就被抬出医生面前...如果掌握了急救知识,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或许就不会发生悲剧了。
人生没有“如果”,错过了就是遗憾。急救的知识并不难,就在小动作上,比如溺水、煤气中毒、骨折、脑出血等情况,只要多注意、多学习、多积累,就能掌握基本要领。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急救的重要性,把学习急救知识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才能少一些不幸,多一些生命安全。
(作者是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护士)
急救通信也应该与创新相结合
王
前不久,武汉一市民突发疾病,妻子在120接线员的电话指导下进行急救,引发无数网友点赞和传播。然而,“学习急救知识关系到生命健康”是常识,但“注意力像一阵风”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什么推送急救知识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什么急救“65438+百万+”很难传播?新媒体时代,再有用的急救知识也需要增强用户的“粘性”。
就像一个医学院的朋友说的,操作员的冷静引导,争分夺秒的节奏,紧张的气氛,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人们被视频语音深深打动,因为置身于场景之中。其实,急救知识的传播离不开“设身处地”和“场景延伸”。也就是说,急救知识的传播可以更多样,更开放,更场景化,更符合受众需求,少一些严肃的说教,多一些趣味性。
最近朋友圈转载的《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这么简单又这么重要》一文,就是一个急救传播的新样本。施救者与“死神”的相声,有趣的语言风格,让心肺复苏这个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活泼,也让危及生命的急救知识在传播中更加高效。只要转变思维,整合创新,公众积极关注和学习急救知识并不难。
急救知识的普及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政府政策引导、学校将急救教育引入课堂,还是红十字会与志愿者组织的培训合作,“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都极为重要。只有真正拥抱用户,拥抱乐趣,主动创新,急救知识才能以有趣高效的方式推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