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高中的学习太重了,对无休止的考试和习题的回避,让我开始寻找可以慰藉自己被挤压变形的思想的书籍。也就是所谓的流年,世俗的平和,缘分之类的,真的安慰了当时的我。当时这些书就是学校里所谓的禁书,当然不尽兴。
不就是说到做到,越得不到越怀念吗?我在大学里仍然对这些着迷。大一的时候,我像一个没吃过白米饭的花一样,天天看梅花的书。我承认,那个时候,我喜欢那句没有时间,没有烟火。梅花说,我信怎么样,我就信怎么样;她写,岁月静好的时候,我会向往一段安静的时光;她说颜姝是个什么诗人,三毛是个什么作家,林是个什么才女,我的心会傻到维护她笔下这么美的人物。难怪,那时候读书很狭隘,我会相信一家之言。
这个寒假,不经意间,打开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是金色,你是流年》等梅花列传,一度让我沉迷于自己的文学风格。想起曾经跟一个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人们会喜欢不同的书,电影和不同年龄的人。现在喜欢诗歌,喜欢白梅,喜欢三毛,喜欢一切跟文艺沾边的新鲜事物,也许毕业后会喜欢古典文学,喜欢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他特别肯定的告诉我,我不会改变,我会一直喜欢漫画。有一段时间了。根据他对我说的话,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变。我不是那个只喜欢白梅的女生。
再看白梅,没有最初的内心萌发,更多的是思考。我不知道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充满情感光环的书对不对,但我感觉书里有一种很浓的人为气息。我看到最多的就是相信自己一直喜欢一句话很久了,然后就是各种花言巧语,小资情调的传播。有时候觉得文笔不合逻辑。这让我想起中学时写作文,绞尽脑汁把美国写成美利坚合众国。所以我相信白落梅的传记不是传记,所有与传记相关的内容都是知道的,稍微有点文学知识的人都会发现记载的内容很好理解。大师身上有一些美化的痕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懵懂的少年会一个人看这些书,太理想,太美好了。
当我们对现实不满,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像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样求助。所以我在高三最无助的黑暗年代,来到千里之外的南方陌生城市的时候,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没有人能进入的世界里,独自一人守着内心的焦虑和孤独。
现在,我已经从一个凡事都要找学长帮忙的小学女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学长。我会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也知道理性对于一个法律人的重要性,慢慢和朋友家人谈的问题也越来越成熟。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大量我曾经喜欢的文学小说,也不是为了让很多人了解我的成长。是记录我对即将到来的20岁年龄段的想法和看法。可能我对同一个人的看法会在30岁这个年纪之后发生变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你所经历的,真的会在你的表情,你的言谈中流露出来。愿每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