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法治教育,学校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将法治内容通过整合渗透到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管理上,强调民主参与,依法办学。
同时,需要更好地整合和协调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并在教师培训、参观访问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成为遵纪守法的正面榜样。
此外,横向构建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法治育人氛围;纵向来看,围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法治素质的提升成为其内生需求。在具体方式上,要注意引导,避免教条式的说教;丰富法治教育的方式,如法律漫画、视频节目、与法律相关的游戏等。加强法治教育研究,挖掘青少年法治教育规律,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值得重视。
法治思维归根结底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则。一个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基本前提。除了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律讲堂,家长也要积极参与,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小事积极普及法律,说明法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扩展数据
延伸阅读——要把刑事责任最低年龄降到12岁;
65438+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XI),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或者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法定最低年龄下调至12岁,如今尘埃落定。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下调确实是必要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从2009年的12.3%上升到2017年的20.11%。
甚至近年来一些恶性犯罪的背后,还有一些14岁以下的孩子,比如“湖南沅江杀母案”,其中的男孩才12岁。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孩子犯罪后,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被免除处罚。多年后,他们实际上再次犯罪,而且手段更加残忍。类似案件的频繁发生,确实给现实社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成长发育的时间也相应提前。在以前,孩子可能要到十五六岁才会看起来像“小大人”。现在的孩子,十二三岁看起来就像“小大人”的现象并不少见,但个子高并不代表心理成熟。如果大孩子从事犯罪行为,危害确实会更大。正因为如此,降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的现实是法律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