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人有一万种风格,很难强行统一,也不应该强行统一。但作为中国书画的艺术元素,甚至笔墨本身,必然有一些特征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反复比较、鉴别和筛选,经过几代道德高尚、修养丰富、悟性极佳、天赋极高、勤于实践的大师反复实践和锤炼,最终沉淀下来的。这些特点成为人们对笔墨的艺术要求。一个画家可以有很好的理由不用毛笔作画,但如果他用毛笔作画,而且是画国画,他就会受到文化的制约。没有一个画家能摆脱文化的束缚。
在100年的中西绘画交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对西画的影响微乎其微,西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但是,一幅新的中国画,一幅好的中国画,在我们心中是有杆秤的。一幅好的国画有很多元素,但最基本的还是笔墨。因为笔墨这最后底线的存在,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我们并没有丧失对中国画的鉴别和评价能力。我们仍然可以从一堆宣纸画的作品中挑选出好的中国画,我们仍然可以在100年的人当中辨别出谁是大师,谁只是昙花一现。我们积极评价这100年中西绘画的交融与冲突,因为它推出了中国画的底线,它让我们非常清楚哪里不应该无谓的争论,哪里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用笔细腻的墨妙,是中国绘画文化的根。中国画不想死,这个底线一定要守住,什么都可以说。在这个底线上工作,需要理解,需要耐心,需要急躁,需要急躁,需要烦恼。最后,就是看境界,看格子,看商品。张定生长在北方,他热爱北方的山川,尤其是太行山、秦岭和西北高原。虽然他们寒冷贫瘠,他却感到亲近,就像儿子看到他的老母亲,所以他的焦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形象。古老的寺庙,野趣的道口,辽阔的昆仑山,巍峨的太行山,张定的焦墨山水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厚重、淳朴、苍茫、大气。焦墨景观最能还原苍劲、宽广、有力和金属的形象。在这个曾经慰藉过他灵魂的笔墨世界里,看似纯粹的黑白产生了力量和内涵,但其他色彩无法替代。焦墨的画强调黑白的真实美丽和简单,总是华丽的,没有黑粉色。张定称之为“素食”,这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精神素食。在晚年,张定打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和壮丽的焦墨世界。这个秉持完美主义理想的百岁老人,住在北京西郊他自己选择设计的山房里,每天和鲁迅一起上课。有时候面对外界,他会重复他的那句名言:“对美视而不见的人比文盲还多”。
从65438年到0998年,张定提出了笔墨当底线的主张,策划并发动了一场学术轰动的“笔墨保卫战”。亲自上台,坦诚地与自己的异己朋友见面,对“笔墨等于零”的每一个注解、论证、逻辑展开攻势式的辩护,从而扭转了面临崩溃的中国画理论的颓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定晚年致力于焦墨的山水创作,是他自己捍卫笔墨的实际规划实践。他只取了笔墨桶里的一滴,种下了焦墨的沧桑,展示了笔墨资源的无限丰富。这是对空笔墨的另一种回答,也建立了他的立场。
如今,张定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门头沟山的住所里,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心爱的大山。因为听力不好,他说得很少。家里有客人时,他会安静地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抽着烟斗或看着报纸,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鼻涕虫会在他耳边陪伴,他不会察觉。
20多年前,上海美术评论家、画家谢与先生有过交往,并在黄的学术研讨会上相识。谢说:“山水是一种传统的山水,最能还原苍劲、宽广、雄浑、金属的意象。用干墨作画类似于传统山水画的素描。传统山水的创作以临摹古人为主,张老在写生中创造了张派山水。解放后,他在焦墨的山水画成就最大,60多岁还在努力写生。去黄山写生,总要带一瓶开水和两个干馒头。从黎明到看不见,重要的名山大川都有足迹。在京很少有人涉猎杜诗山水,但他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为杜诗画了很多焦墨山水。”
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回顾张定的一生,无论是漫画、壁画还是工艺美术设计,张定的艺术生涯只是阶段性的。只有山水画真正贯穿了他的一生,有时断断续续,但从不放弃。
绘画作品《画人的脚》赏析
张定和20世纪许多上水画家一样,反对盲目临摹古代,主张写生真实的山水,主张反映真实的生活。他溯五代两宋传统,回归自然,变临摹为写生,变写意为写实,注重现实生活中新题材新内容的表现和新境界的创造。《画人脚》描写的是川北农村的景象。画家用景物在世界的精神中写情怀,不再是象征性的青苔斑。它是用重墨写的,层次不齐,密密麻麻;中间有一片水田,线条洗练流畅,给人开阔的空间感,妙不可言。画面的下半部分最为精彩,农家的房子在树林中若隐若现,树脊的线条松散而苍老,灵动而有节奏,透露出画家朴素而快乐的情感意味。整幅画虽在焦墨完成,但笔墨可干可润,可简可繁,变化丰富。艺术语言朴实无华,显示了艺术家非凡的功力。
为国家着装
20世纪30年代,张定的职业艺术生涯始于以张恨水为校长的北华美术学院。日本人入侵他的家乡中国东北后,张定拿起一支笔,成为一名反对侵略和暴政的漫画战士。1938年,张定到了延安,和搭档作家肖军一起,把这个简陋的“新房子”装修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并命名为“作家俱乐部”。甚至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许多领导人也经常去那里参观和跳舞,并与文艺工作者交流。
在张定看来,抽象的“国家”只有通过颜色、形状和物质的视觉传达才能被理解和认可。
与* * *和中国的创始人共事的经历,让张定“有资格”设计新中国的形象。他和梁思成被任命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两个创作小组设计国徽。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令张定大为震惊,于是天安门广场成为他国徽方案的主要元素——在弯弯的地平线上,天安门广场巍然屹立,象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这个简洁而精确的计划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1950年,张定亲自带领艺术供应社的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地挂起了一面直径3米多的巨型国徽。那一年,张定32岁,还参与了“建国瓷”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团队。1949期间,张定负责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在天安门门的圆柱之间,他创造性地悬挂了八个大灯笼。巨大的宫灯,一个传统的文化词汇,被用来为天安门广场增添一个辉煌的中国标志。在同一时期,张定主持了中南海怀仁堂和秦征厅的室内环境设计。微观上,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成功后,张定还完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国10周年纪念票的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张定在新中国的形象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由于中国历史上没有国旗、国徽、国歌,新中国形象的艺术设计成为当务之急。1949年7月,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刊登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的通知,并对国徽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中国特色;第二,政治权力的特征;第三,形式庄重丰富。经过国徽设计的初选,所有的棋子都被淘汰了。根据1949年8月5日下午3: 30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起草国旗、国徽、国歌)会议纪要,当时已收到28份设计稿,但均因不符合上述三原则而被否决。最后,在的指示下,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小组:、、周、。另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群体:梁思成、林、莫、李宗晋、朱、高庄等。
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梁思成是国旗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此外,他和妻子林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两个方案放在一起比较,风格大相径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国徽方案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五星、齿轮、麦穗、丝带。张定在《国徽应用图案的设计意义》中阐述:第一,红色齿轮和金色丰收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放置一颗五角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 * *产党的领导。二、齿轮嘉禾下系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繁荣安康。天安门广场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伟大、强大和英雄祖国的象征。
梁思成所在团体的国徽是灰色调。核心内容是一块玉,设计理念是:玉是民族器皿的象征,也寓意祖国统一,玉归赵。文人气息十足。同时,林真诚地引用了其他国家的国徽作为例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徽不应该放在建筑物中,尤其是象征帝王的广场。
经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站出来,决定天安门不应该被视为封建主义的象征,而应该被视为民主和革命的象征,并将其放在国徽中。在肯定了中央美院的创意之后,还要确定新国徽中哪些符号必须出现。周恩来总结说,新国徽应该有天安门广场、五星、齿轮、麦穗和稻穗。
张定2001在京西山家园露台设计中采用美院后,周恩来要求清华完善国徽设计。因为清华集团都是建筑制图方面的专家,对正式图纸的操作绝对专业。所以他们的刻板印象最终被选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该说是国徽的创造者,而林等人则是最终的完美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定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第一个挂在天安门大门上的国徽是张定亲自跑到前门找来雕塑家做的木质国徽。
在广场悬挂国徽时,有梁思成、、林、、高庄、、周等八位功臣,每人赏小米八百斤。梁思成也建议多给高壮一些,因为他立功修改。张奚若还建议给予清华丰厚的奖励。
几年后,有许多关于谁设计国徽的争论。人们总是来问张定,以至于他不想回答。他一直不甘于争名夺利,一直强调国徽的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政协艺术设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艺术设计、开国大典艺术设计、天安门门和广场集会会场设计、第一批开国大典纪念邮票设计都出自张定,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的首席艺术设计师。设计完国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后,在随后的几天里,张定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1959)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1957)系列邮票,并主持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总体设计。
20世纪50年代末,张定被调离中央美术学院,被任命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批艺术家和学者在“反右”运动中陷入困境,使得新成立的学院还没有来得及完善自己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思路。张定承担了这项重要任务。
他把泥人张、汤面、皮影戏路等民间艺人请到学院,为他们建立工作室,传授技艺,研究总结他们的传统经验,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精华,为新中国的艺术设计奠定了教育体制和思想基础。那时候,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有风险的。由于张定的努力,一批在美术领域有成就的艺术家被转移到学院,学院的专业从最初的几个扩展到20多个。“文革”前的十年,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蓬勃发展的十年。
2006年夏天,他和妻子惠娃在西山将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学院师生在北京十大建筑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重大活动的艺术设计中展露锋芒,也带领张定在云南采风后创作了《女民兵》、《洱海渔父》等近300幅水墨装饰画。大胆的变形、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语言立刻吸引了艺术界人士的注意。在北京首都机场即将竣工,大型室内壁画创作划归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时候,改任第一副院长的张定调兵遣将,组建创作团队,亲自上阵。只有在张定的坚持下,机场壁画的审美趣味才能包容多元。其中,张定的高4m、长15m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是什么让大海喧闹》,借鉴和吸收了民间年画的色彩和敦煌壁画在表现时空上的特点,进而被拍成动画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1983,张定为长城饭店绘制长城万里图。1984年主持北京地铁壁画项目,设计并参与制作西直门地铁壁画、燕山长城图、大江东围棋图。
2002年,文化部授予张定造型艺术终身杰出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