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数相等,句子一致。除了刻意留出一个字的位置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外,上下对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
2.词类要相对,位置要一致。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类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关系词必须在同一位置。
3、要做到平实平实,色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平而平”,即如果上联的韵脚是平的,那么下联的韵脚就要以平声结尾,这就叫“平而平”。至于对联,偶有“平而平”的现象,但应视为文体的变化,而非对联的普遍做法。
4.要内容相关,上下贯通。上下联的意思要互相联系,不能重复。(无情夫妇不包括在内)
扩展数据:
分类
一.按目的分类
1,春联:过年专用对联。如:九州柳吐绿;桃杏争春五月。
2.祝福语对联:用于生日、婚礼、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场合。如:一对为了四化的红心;两副新手绘的图。(西联)幸福如东海;生活比南山更美好。(首联)
3.挽联:用来悼念死者。如:书有强大的未来,会震惊世界;让精神永放光芒,然后造福人群。
4.送礼:赞扬或鼓励他人使用它。如:风、雨、读书、耳边的声音;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关心。
5、自我鼓励:自我鼓励。比如关于国家的书经常看;没有什么是对身心无用的。
6、行业协会:不同行业张贴在大门或店内。如: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屠夫)如果你想知道永恒的事物;我必须读五本书。(书店)虽然是干干净净的生意;但却是顶级功夫。(理发店)春夏秋冬迎客;招待东西南北的人。(酒店)
7、颜之琏:野心的利用。如:我宁愿做赵的鬼;不是为他,部长。(杨邦)小泽龙方被蛰,中原鹿肥。(袁世凯)
8.生日对联:今天去南苑,明天去北海,什么时候再去古长安?叹李玟膏血尽,只为一人唱庆。五十到琉球,六十到台湾省,现在东北三省!通池郡国,焦虑不安,每有长命,新疆无愿。
第二,根据位置
1,对联:挂在柱子上,用于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场所。
2、门联:贴在大门上。
3.正厅对联:挂在客厅和卧室显眼的地方,与字画相配的对联。
第三,根据艺术特点
1,重叠:同一个词连续出现。如:莺莺燕燕,翠红相间,处处和谐;跌宕起伏,花花草草,年年如此。(上海豫园)海水相向而下,云长且长(秦皇岛孟姜女庙)
2.复合词组合:同一个词不连续重复出现。如:好山好水,好风好月,千年好地;傻逼的声音,傻逼的梦想和痴心,几代傻逼。(朱元璋)
3.顶真连接:前一个子句的脚字作为后一个子句的头字。如:无锡锡山无锡;平湖是一个水平湖。(唐寅)
4.镶嵌对联:包括镶嵌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如:茅屋里的乌鸦听风雨;Godun的文章很纠结。(老舍送给茅盾)
5.拆字对联:把对联中的一个组合字拆成几个独立的字;有人把它细分为“分词、合词、析词”。如:此木来自柴山;因为着火了,所以有很多烟。
6.音韵联想:包括同音字、同音异义字和押韵字。如:桐树,树男孩,男孩打桐树,桐树落男孩开心;屋前花园外,屋外,花园外,花园外,花园外,花园外,网外。
7、幽默联想:取幽默之意。如:南通府,北通州,北通州连接南北(甘龙);东当铺、西当铺、东当铺都是东西(纪晓岚)。
8、没有感情:上下对联的意思无关紧要,但字字工整。大多数无爱情侣都很有趣,同时可以归为幽默联想。如:宫门李涛光荣日,法、荷、比。三星白兰地;六月黄梅天。(何丹茹)
9.回文:倒着读,倒着读,意思完全一样。如麻鞋、华莱士来到中国。(事件报纸头条)上海自来水来自大海,黄山落叶松叶黄。
10,最长对联:作者是钟,晚清重庆江津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写《拟江津县临江塔对联》以表愤怒,共1612字。
历史
自秦汉以来,就有挂桃符的习惯。到了五代,文字开始刻在桃符上。在之后,常命令翰林学士辛在桃符板上写下吉祥的话。后来,对联在明清时期盛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使用对句。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句,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对句,为后世对联做了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汉字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和书写汉字的文人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和格律诗,对偶严谨,对仗句已经是诗歌的组成部分,独立性在逐渐加强。
对联是由格律诗的对句和骈文的对联发展而来,保留了格律诗的一些特点。所以古人把吟诗作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春节挂桃符的习俗。驱鬼镇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在红木板上写对联。据《松石蜀家》记载,五代以后蜀国的宗师孟昶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新年余庆,甲节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人在新年挂春联已经变得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中“千户总换新桃换旧桃”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桃符密切相关,古人也将春联称为“桃符”。
直到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红木板,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联。据《毛云楼杂言》记载,大年三十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官员、文人墨客在家中加挂一副春联,亲自出门微服私访,挨家挨户观看,寻欢作乐。
从那以后,所有的学者都把对仗视为一种高雅的东西。明代顾宪成撰《无锡东林书院联》题:“风雨声为读书声,声声相闻;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到了清代,对联一度兴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联。民国时,刘士亮讽刺袁世凯:“袁世凯是永恒的;中华民国一万年。”上面的“袁世凯”和下面的“中华民国”这几个字是“不对”,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