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大全 -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理想爱情是怎样的?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理想爱情是怎样的?

对于你,我也有一种走向光明的渴望,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不会太孤独。——朱生豪

1爱情没有统一答案

说到爱情,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英国人可能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两个人都可能会想到泰坦尼克号,心中响起一句话:你跳我跳!

世界上有很多爱情相关的资料,爱情电视剧/电影,爱情音乐/歌曲,爱情小说/漫画,爱情诗,爱情真实故事,(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爱情研究。

虽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爱情资料,但是对于爱情的定义,我们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在心理学领域,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元论,认为爱情有三个组成部分:激情、亲密和承诺。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可以区分出八种爱情状态:

①三个成分都没有=不爱。

(2)只有亲密,缺乏激情和承诺=喜欢爱情。

③只有激情,缺乏亲密和承诺=痴情的爱。

只有承诺,缺乏激情和亲密=空洞的爱。

⑤激情+亲密,缺乏承诺=浪漫爱情。

6.激情+承诺,缺乏亲密=愚蠢的爱。

⑦亲密+承诺,缺乏激情=陪伴的爱。

8激情+亲密+承诺=完美的爱情

爱情三部曲是心理学领域关于爱情的主流理论之一,但这只是斯腾伯格的观点,并不被所有人认可,更不用说是爱情的唯一答案。

事实上,爱在斯腾伯格之前就存在了。东方的《诗经》中有“一鸽关,江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说法。西方的莎士比亚说“爱情是一声叹息吹起的烟,情人眼里有净化的火花,情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浪。这是最聪明的疯狂。

在斯腾伯格之后,有了爱。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爱情三重奏,但很多人品味爱情。爱情是人类的全民游戏。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爱”,下面有1978个回答。对于爱情的定义,没有一致的看法。

始于幻想的爱情。

爱情的定义不一样,每个人对爱情都有个性化的定义。

即使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一点,但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现实中,爱情并不是两个人坐在一起,交流彼此对爱情的看法/定义,友好的沟通/协商后开始相爱。

爱情往往是从“感觉”开始的,有时候叫做呼唤,感觉,看对了眼...或者说的好听一点,丘比特之箭落在我心上只是因为我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如果我们更细致地探究这种“感觉”,就会发现,这种让爱情开始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幻想。当一个人说ta爱上了一个人,几乎等同于说ta爱上了自己想象中的伴侣幻觉。

ta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恰好对应了Ta心中的同伴幻觉,于是Ta的心自动把这个幻觉放在了这个人身上,然后爱上了这个“真人”。

爱情是从幻想开始的,这不是问题,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也是爱的必经之路。毕竟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ta是不可能彻底了解另一个人的,所以要靠幻想提供的力量来进入一段感情。

3幻想制造公司:家庭/父母

每个人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一个人的脸。虽然都是五官,但是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脸是遗传自父母的,我们的幻想其实是在家庭中产生的。

心理学不相信有看不见的命运安排每个人的亲密关系,而是相信亲密关系是“命中注定”的。家庭是一个人亲密关系的命运,不是完全决定的,但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人一出生就处于必须被照顾才能生存的状态。他们是弱小的,可怜的,无助的,所以他们必须和他们的父母/照顾者保持密切的关系。在这种紧密的关系中,人必然会被父母塑造,或者说新生儿,相比之下较弱的一方,必须适应父母(如果父母不愿意适应那个婴儿的话)。

所以我们经常提倡父母接受新生儿的天性,用适应新生儿天性的方式养育ta,爱它本来的样子。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就算你懂一些心理学知识,也不可能为新生儿提供完美的育儿,更何况现阶段大部分家长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知识,有很多人在育儿受伤的时候觉得很正常。

越年轻越懦弱,越接受/适应。因此,父母的教养对年幼的孩子影响更大。随着成长,个人的力量开始增长,选择和反抗的空间增大。

说了这么多,孩子是很难正面打父母的,所以一般来说,只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相互交往,就会继续受到父母的影响。

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互动,比如老师、同学、朋友等亲人,也会提供一些新的体验,让我们超越父母提供的局限。但是父母永远是最有影响力的。

一方面,人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塑造的。父母是他心中别人的模板。

父母是否让孩子感到安全可靠,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他人是否安全可靠的判断。

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爱ta本来的样子,那么ta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很可爱,值得被爱,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来证明这一点,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父母之间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内心对亲密关系的幻想。

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可以是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看到出轨的父亲,一个那么伤心却不离婚甚至不接受父亲若干年后回归的母亲,那么ta成长为一个认为出轨没什么,忍气吞声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我一再强调父母的影响,但我不希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时候被束缚手脚,所以我想补充几句。

1.只要尽力尊重和理解孩子,爱他们就好。孩子可以修复一些小挫折/伤害,而这些都是完美育儿所不能提供的。

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的。所以,想要孩子以后的亲密关系幸福,首先要成为观察和学习的好榜样。

4必须幻灭的爱情

人们从幻想开始一段感情,在幻想的驱使下。这种错觉来自于那个人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经历,是ta在生活中无数次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对于ta来说,是真实的,就像“太阳会升起然后落下”。

但是幻想必将迎来它的终结——幻灭。随着关系的持续,人与人长时间的见面,一定能发现ta的伴侣与ta幻想中的伴侣幻觉不同。比如一个人的妈妈会对ta无微不至的照顾,让ta觉得无微不至的关心就是爱。当ta进入与伴侣的关系时,伴侣并没有为ta提供这样的关怀,ta经历幻灭:这个真正的伴侣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这个时候ta会很痛苦,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声音:嗯?为什么不按套路出牌?

不管一个人对爱情的幻想是什么,只要幻灭,就会觉得痛苦。

假设一个人的幻想是坏的,t a认为“没有爱情这种东西,人只是不能被信任,谁相信谁就是伤害”。

Ta遇到了值得信赖的伙伴。这个伴侣很忠诚,不骗ta,很爱ta。

这在现实中是一件好事,但那个人可能会“逃离”这件好事——从一段美好的感情中离开。因为对于ta来说,人是不可信任的,这种情况很熟悉,就像太阳升起又落下。别人可以信任,但是不熟。试图改变需要冒险。与其冒险,不如离开。

5.幻灭后的大改造工程

幻想注定要幻灭。幻灭之后,人们往往面临一个选择。我是爱现在的样子,还是改变ta?这个选择是多么熟悉,和ta父母那些年面对的一模一样。

但我们都知道,爱它本来的样子是理想/诗和远方,现实/眼前的困境往往是改变ta,这也是更多人的首选。

然后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核心目标是将伙伴,真正的非理想伙伴转化为理想伙伴。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扔得到处都是?

能不能少玩游戏多陪陪我?

能不能少看一些脑残偶像剧,花点时间清理一下?

能不能多体谅一下我和我父母?

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加班?我要你和孩子们呆在一起。

你能再浪漫一点给我惊喜吗...

嗯,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相互转化。这个时候,说幻灭是不合适的。应该说,人在幻灭之后,会希望自己的幻想不要幻灭,致力于将现实转化为符合自己的,于是就有了这个伴生转化项目。

我们都知道人不容易改变,改变自己也不容易,更不用说改变别人。因此,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改变自己很难。改变别人的自我其实更难,因为他们可能会拒绝改变。所以会有冲突。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扔得到处都是?-把它们放在这里有什么问题吗?

能不能少玩点游戏,多陪陪我——我就不能放松一下吗?

能不能少看点脑残偶像剧,花点时间打扫卫生——你自己说说打游戏吧?

你能不能多体谅我和我爸妈——天天,你爸妈,你怎么不体谅我?

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加班?我要你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不工作。全家都吃西北风吗?

能不能再浪漫一点,多给我一点惊喜——你认识我的时候就知道我是这样的!……

多年的冲突。

很多感情都死在这里。吵架烦了,不想吵了,难受了。你做梦去吧。让我们改变人...

有些关系卡在这里,累了不想吵架。分开的时候有点难以割舍,所以休息一下吧。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不舒服。我们再吵一次,来来回回...

有的直接被卡住了,真的很吵很累,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却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分开,就过着嘴上不吭声,心里不痛快的生活。美其名曰平平淡淡,心理学上称之为伪亲密...

6爱它本来的样子。

相对于多年的冲突,没有什么变化,有些伙伴更擅长良性冲突。

所谓良性冲突,主要是和无效冲突相比较。无效冲突、噪音、无变化或短暂变化后问题再次出现。

良性冲突就是冲突中发生一些变化,最后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协议,解决问题。

但是,能通过友好协商改变的部分总是少数。戈德曼的婚姻研究发现,69%的冲突会一直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一对夫妇愿意,为拖鞋放在哪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持续一生。

换句话说,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接受我们的伴侣与我们期望的理想伴侣不同。

首先是看清楚,即看清伴侣的真实模样,分清真实伴侣和你心中想象伴侣的区别,如:

A心中的伴侣要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敏感。他不需要要求,伴侣也能满足,但真正的伴侣没那么敏感。他需要ta提出要求,给予明确的指导,提供ta需要的满足感。

B心中的伴侣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只是贪图自己的金钱、身体或者其他价值,才继续和自己在一起,但真正的伴侣是很爱ta的,即使ta没有那么有钱,不能每次都满足伴侣的性需求,他还是爱Ta的;……

看清是第一步。看清楚之后,我们要做出选择:接受还是改变?

俗话说: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用智慧来区分两者。

因为宗教很少鼓励离婚,所以只有两个选择,改变或者接受。其实当然至少有一个选择,就是离开/放下。

如果一方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最重要的途径,ta选择努力工作,很少为家庭付出,而另一方认为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他一切都要让步。

经过沟通,双方充分理解对方,但无法达成一致。那么放下喜悦,祝愿对方找到合适的新的人生伴侣,才是合适的选择。

分开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失败,还意味着两人的成长。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意识到对方真的不适合我,所以我决定忘掉这件事。这也可以叫做良性分手。

如果那些不可改变的分歧不是那么大,双方还是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起走下去,那么或许就能走到一段感情的最后一步:爱就这样吧。第一种是看到真实的东西,按它本来的样子对待它,然后是一个自觉清醒的选择:就这么爱它。

爱是一种选择。当一个人已经看清了另一半的真面目,还是决定爱ta。当然,这一次已经从当初和ta谈恋爱的那种恋爱转变了。那时候我爱的是心中的幻想,现在我爱的是真实的ta。

写在最后

爱它听起来像是这段关系的最终状态。但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生命终于走到尽头的感觉,也不是那种之后不会改变,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的童话大团圆结局。

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组成的,而人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关系自然也是不断变化的。你爱现在这样,不代表三年后还是这样。

抱着一定要到达终点的心态不能说是错误,但这只是一个人/双方的期望,不一定能成功。

一段关系对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充分品味了关系带给他的丰富体验。不管最后是什么关系,我肯定不会后悔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梁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