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习惯把忙和效率混为一谈,认为每天忙到半夜以后就是效率高的表现,但实际上忙真的不代表效率高。
效率其实并不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因为真正的效率不仅仅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这部漫画里有几个点是我看的时候真正感受到的。比如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忙碌的人总是很忙,总是有很多特别紧急的任务,而高效的人很放松,总是保持几个优先级特别高的任务。
经常听身边的人说我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但是每天回到家,想想自己一直在忙什么,就觉得记忆一片空虚。好像一直在忙没有结果,搞得我精疲力尽。虽然我知道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我放不下手头的其他事情。
这其实是典型的“忙家”。这样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有心理学原理的。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泽格纳克效应”,意思是人天生就有一种做事情从头到尾的驱动力。就是不管事情大小,做的人都想一下子做完。一般来说,如果你完成了它,你可能很容易忘记它,但如果你没有完成它,你会因为想完成它而永远记住它。而且你手里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会更容易选择那些能快速完成的事情,不管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换一种方式总结,我们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忙着容易的事情,却刻意回避那些真正重要和困难的事情,于是你就有了我前面说的场景,你很忙,但是盘点之后,你的记忆里只有一片空白。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现象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人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感会持续到任务完成,而如果任务没有完成,这种心理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时刻提醒你要反复完成。
那么当你意识到有这种心理现象的时候,你就要学会在迫不及待的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先做好一件事,也就是筛选和分类。原则很简单,就两条:第一原则是是否紧急?第二个原则是是否重要?只有紧急重要的事情才应该被我们定义为必须先完成的事情。面对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自己急于完成的心态。
所谓的克制,其实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在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急于完成这种工作,因为这确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急于完成的心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这种情绪牵着鼻子走。只有理性,我们才能更合理、更高效地安排我们的工作时间。
很多管理者也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这件事可以交给别人去做,他们就是不忍心自己去做。这也是“泽格尼克效应”在起作用:他并不是真的舍不得,而是对未完成的工作的执念。
但我们毕竟不是超人,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事情。尤其是作为管理者,你要承担的事情很多,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放权。
我们要学会把一些事情交给团队,把自己从琐碎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我看过一本叫《分手》的书,它的理念和我们讲的是一致的。这是日本心理学家川崎野子在个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分手,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把那些不必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东西都切断,抛弃,错过”。
这确实是一个贴切的描述。事实上,无论是优先处理还是放下一些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切断、抛弃、斩断执念的勇敢过程。无论完成所有工作有多紧急,能理性判断、分清轻重缓急的人才能更有力量。不管你有多怀念和放弃,放弃所有的行囊,专注于本质的工作,就足够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