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户县农民画协会邀请省美协、省人民美术馆专家、户县农民画重点作者40余人举办“农民画艺术理论研讨会”。会上对民间绘画艺术的探索、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激烈的讨论。这次会议指明了新时期户县农民画的发展方向,坚定了户县农民画回归民族民间艺术的方向,从此,户县农民画走向了现代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道路。
户县农民画导师开始向民间艺术学习,收集整理全县剪纸、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作品,吸取其营养,开始举办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农民画创作培训班。此外,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基础较好的作家和一批新加入农民画队伍的有文化知识的返乡青年在辅导中增加了新的力量,很快形成了新的局面,户县农民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88 65438+2月,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户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称号。2011文化部授予户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201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户县农民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生动的农民生活、独特的民俗风情、喜庆的节日庆典都被画了出来。农家院里宁静的生活氛围,关中平原辽阔的自然风光,北方农民宽厚的精神气质,都历历在目。正如户县农民画参事刘群汉所说,“户县农民画像秦腔一样高亢粗犷豪迈,像眉家一样柔和委婉悠扬,像皮影戏一样造型刚劲有力。”
与五六十年代的创作相比,这一时期户县农民画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在绘画技法上也有明显的创新。比如罗志坚的《两个邻居》,开始运用透视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王景龙(陈静·王龙)的画构图奇特,极度夸张。其作品《看戏》《正月十五》《收获鼓》等在国外展出时被当地媒体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此时的户县农民画普遍吸收了剪纸、皮影戏、漫画等民间艺术技法,开始注重画面的立体效果,并借鉴国画、西画的艺术风格,积极向现代民间绘画转变。严的《兔子吃白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画面强调装饰色彩,兔子和白菜都是“抽象化”的,但形象生动独特,其生命意识和原始意境都是超越画本身的。到2000年,户县农民画作者已发展到265,438+000多人,骨干作者300多人,农民画专业户30多户。* * *创作了30000多幅作品,其中1200多幅在国内获奖,600多幅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18700多幅被国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数千件作品。28位农民画家35次出国访问、讲学、举办展览和演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户县农民画注重加强美术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育,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发现作者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启发作者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主观感受,注重发挥作者的个性特点,提倡多种风格和形式的自由竞争。突出作者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户县农民画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发展格局。艺术风格主观色彩浓厚,造型夸张,画面幼稚欢快,更注重表现和表达,主题更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从色彩、构图、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更丰富、更完美,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户县农民画不同于上海金山、浙江秀洲等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农民画,也不同于安塞、洛川等陕北高原农民原始粗犷的绘画风格,成为民间绘画领域的一朵奇葩。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艺术交流的扩大,户县农民画逐渐走出狭隘的世界,走出关中,甚至漂洋过海,成为陕西文化的一个亮丽品牌。
然而,户县农民画的发展也存在问题。为了迎合市场,向国画、油画甚至西方抽象画的风格靠拢,大规模的“作坊”和“流水线”生产,民间绘画失去了在农村的生存土壤和表现风格。应用丝网印刷技术临摹大量好作品,导致画作价格暴跌,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农民画创作团队要么弃画经商,要么进城打工,农民画繁荣与变异、滑坡、萎缩并存。使知者深感忧虑。
如何使户县农民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创作出更具艺术品位的作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潘晓玲、曹全堂为代表的户县中青年农民画家,正在努力突破“单线平绘”的传统模式,探索拓、喷、印、画等新的绘画技法,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有所突破。《吉日》、《关中八怪》等作品曾获全国农民画大展金奖。“移植”也许不是户县农民画的必经之路,但这种创新的勇气无疑会给很多户县农民画家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