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木偶造型和操作手法的不同,木偶戏可分为棒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据记载,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棍头木偶戏由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至我市各地。明朝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迁徙和经济文化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逐渐演变为电白、化州等地的“扁担戏”。后来与漳头布袋戏结合,形成单一的布袋戏,布袋布袋戏不再单独存在。
漳头布袋戏,俗称“鬼布袋戏”,分为:小班,即单人布袋戏,由1艺人表演;中产阶级,3至4人;大班,10到15学生。一个班的布袋戏有30多个木偶头,分为寿、旦、净、丑、武生、等角色。演出时,用锣、钹、鼓、木鱼等打击乐器伴奏入场退场。艺术家根据角色不同的表演程序和动作进行表演,唱出男女老幼不同的声音和各种角色的语言特点。木偶戏的演唱是以当地流行的民歌为基础的。
“文革”期间,茂名的木偶戏基本停止演出,直到1978才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广东五华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其木偶戏就是布袋戏。五华木偶戏是明初从福建传入的,至今已流行600多年。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华木偶戏创新了许多表演艺术中的高难度技巧,如舞狮、二胡、吹口哨、扇面、拔剑、射箭、翻筋斗、喷火、书法等。,达到了“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五华县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于2000年发起的木偶书法表演,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木偶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上舞台,悠闲地向观众点头示意,然后走近写字台,举起手,握笔,蘸墨提笔,苍劲有力的书法跃然纸上。更让人惊喜的是,木偶书法表演的书写速度和效果几乎与常人无异,技艺之精湛堪称一绝。然而,让非遗保护者担忧的是,中国只有两个人掌握了这项绝活。
木偶戏传入五华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安流镇、转水镇、梅林镇、沔阳镇、周江镇、龙村镇、恒北镇、华阳镇、水寨镇等地。现代接班人有李新贤、李光云等。五华提线木偶制作精美,身材高大,脸谱与剧本中的人物颇为吻合,造型生动逼真,深受百姓喜爱。他曾多次出国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牵线木偶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非遗传承的重要位置,不要让民间“绝活”成为“绝唱”。“要积极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方式。比如,政府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鼓励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涉足非遗行业。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写进教材,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教与学。”流传于潮州的宋代百戏有多种形式,如“顶鼓”、“落桶”、“落锣”、“飞钹”、“倒唢呐”等。还有手持木偶套,俗称“布袋戏”等等。这一百多种戏曲、木偶戏都与一些音乐形式有关,都在民间流传过。它是公元17世纪起源于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的一种地方戏,主要流传于泉州、漳州、潮州、广东和台湾等省。它是由木偶表演的。木偶的头部用木头雕刻成空心的头。除了木偶的头、手和脚,木偶的躯干和四肢都是用布做的。表演时,将手套放入木偶的服装中,进行木偶表演。正是因为早期这种类型表演的娃娃很像“布做的包”,所以才有了一个统称。演出可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观众可以看到木偶师在舞台上表演,后场包括木偶师、管弦乐队和口述师。无论哪种表演,木偶戏都需要舞台。
19世纪,木偶戏发展出角棚舞台,又称彩楼,在舞台的左右前方增加一个斜面,吸引左右两侧的观众。虽然舞台的宽度没有大幅增加,但是这种棱角分明的舞台设计让舞台空间和视觉效果更加多变。这种装饰精美富丽的舞台虽然能吸引观众,本身也是雕花艺术品,但价格昂贵,不易携带,不是所有的剧团都能负担得起的。所以在台湾省1930支付后,出现了一种看板画剧场棚。这种舞台的装饰图案都是用面画制作,价格便宜,便于携带,舞台效果也不输于传统舞台。潮州铁木偶起源于南宋时期由中原传入潮州的皮影戏,流传于粤东、闽南各地。它的发展过程是平面剪影逐渐经过阳窗(平面)的纸影和圆体(立体)的纸影而成为木偶,所以操纵仍保持皮影戏的特点,被称为铁木偶。它是一种木头人偶,体型较小。它的主要特点是这个木偶由三根铁枝操纵,主杆放在木偶的背部中间,侧杆放在左右两臂,由幕后的艺人操纵。表演时,通过操纵神像背后连接的三根铁枝,以推、拉、提、拨、摇的方式表演各种动作,剧目、人物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是国际木偶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品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清朝以后,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白纸从舞台上拿走,把偶像由平变圆,于是扎草为身,扎纸为手,砍柴为脚,塑泥为头,当时称为圆纸影。经过艺人的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偶像舞台表演。
木偶的木偶头是用红土做的。晒干、烘干、定型。然后涂上防水颜料,根据角色的不同,画到各个角色的脸上,演出时穿上不同的服装,就成了栩栩如生的戏曲角色。
由于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的业余艺术团体。木偶戏的研究和传承困难重重,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潮汕铁傀儡是怎么产生的?铁木偶又称铁木偶或窗纸皮影戏,是粤东地区流行的民间木偶。铁木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身上的铁丝来进行操控。因为起源于潮州,所以又叫潮州木偶戏。
最早的铁木偶是从皮影戏发展而来的,是宋末由闽南移民传入潮州的。
铁木偶有什么特点?以强烈的地方风味为特点;以歌唱为主要艺术特征;独特的表演艺术。
铁木偶又称铁木偶或窗纸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主要流行于粤东(
潮汕
该地区的民间木偶剧种),其中木偶上的铁丝在表演时用来完成操纵,是铁木偶的最大特点。因为它起源于潮州,所以有人称之为潮州木偶戏。
到了20世纪初,潮州的铁枝布袋戏团已经用绣花窗帘做幕布,在舞台上摆上小桌子和道具进行表演,甚至用木刻来唱潮剧曲调。至此,潮州木偶剧团初步形成。
木偶的木偶头是用红泥做的,经过干燥和烘烤,然后涂上防水颜料。根据不同的角色,画成各种角色的脸,演出时穿上不同的服装,就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戏曲角色。
清末潮州皮影戏改制为以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脚、戏服的木偶,背部和手上系硬铁丝操纵表演。
戏班演出时要搭台,台上铺着草席,木偶人盘腿而坐。坐在舞台中央的人一般是初级艺人,叫中戏,左边的人叫副戏,是操纵木偶的二把手。舞台右边的人叫戏,是戏班的核心人物。如今在潮州流行的方言中,“捧剧者”比喻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