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适度的安全感,自尊,对自我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要太自吹自擂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3.在日常生活中,我有适度的主动性,不受环境的影响。
4、理性、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联系,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没有过度幻想。
5、适度接受个人需求,并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
6、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价值观能适应社会标准,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8.有现实的人生目标。
9、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准则的前提下,我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太谄媚,也不太寻求社会认同。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对错的标准。
变态心理
编辑?广播
心理异常的本质是异常心理的成因、机制和心理结构。心理异常是大脑结构或功能的紊乱或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扭曲,它不仅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还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中的适应障碍。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如下: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这个人的心理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有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之前的不同,自己的心理表现与他人的不同,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为自知力。
心理测试标准
心理测验只有通过代表性的抽样、常模的制定、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量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专家的主观意见。但是心理测试也有误差,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学和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个标准是最客观的,是把心理问题当成身体疾病来对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能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就认为他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病因被归结为脑功能障碍。
外部评估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大家都觉得某人有问题,一般都是正确的。即使旁边的人没看到,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否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状态,人可以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能够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适应性行为。如果一个人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而导致能力受损,不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从而使其行为后果不适合自己或社会,则认为他有心理异常。
维护方法
编辑?广播
1,注意好婚姻好生育,避免出生缺陷;
2.优化真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3.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4.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节;
5.主动求助,及时缓解心脏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