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大全 - 我想知道“仁”这个词在中国的深刻含义。

我想知道“仁”这个词在中国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仁?过去有几种解释。最著名的是“人道即仁”。很多人在谈到仁的含义时都会这样回答,用肯定的语气说这就是孔子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这句话不是孔孟说的。孔家店的两大股东孔和孟从来没这么说过,但孔家店的哥们韩宇说过。到了唐代,大家还讨论什么是“仁”,韩愈将其定义为“仁”。后人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儒家思想。这也是有问题的。

其次,从汉代到唐代,对仁的解释没有止境。不管古书怎么说,都是“仁者!”仁!“谈仁义之道。孔子讲仁,孟子讲道,最后是仁义;仁是孔孟,孔孟是仁义。如果这样写一篇八股文,就大做文章了:“仁者,孔孟之说,孔孟之说,仁义之道也……”此文已过。其实讲了很久,如果用逻辑来批判,只有八个字:“陈艳颠倒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宋代,新儒家认为他们将继承孔孟的智慧。孔子和曾子写了《大学》,而曾子和子思写了《中庸》。子思的心灵感应和后来失传的孟子。宋代的新儒家认为他们又获得了心灵感应的秘密。几千年过去了,我不知道宋代的新儒家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秘密的。其实他们把佛道的东西挖出来,然后他们就骂了,所以宋明理学的态度有点不对,真的不太高明。其次,他们用心性哲学解释“仁”:“仁者之心也核。”比如核桃仁,杏仁。同时他们又加入了佛教思想,认为万物之果都是阴阳,中道是空的,所以仁是道的空境界。

如松给出的另一个解释是,他们说在医学书籍中麻木意味着无情。可见仁是心的自觉。就这样,他们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这完全是佛家之言,但他们却强行给秃顶和尚戴上了孔子的帽子。到了唐朝以后,就是这些宋儒——理学家在讲孔孟心法,并把它传承下去。

汉唐之学讲仁。到底是什么?我们几乎不能说他们是认真的。宋儒学的仁与哲学有关。我们讲了他们的缺点,也要讲他们的优点。宋代儒学和汉唐儒学各有所长。汉唐以来,儒家理解孔子心法“仁”的运用,宋儒学则借用佛道知识理解孔子心法“仁”的体。他们都有划时代的思想,但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孔子。

汉唐时期的儒家都讲仁,而当时孔子讲仁,大多是为了那个时代。宋儒学在哲学上讲仁,从现象上探究仁。不能说意见没有进步,只是抱着一端关门了事,可惜了。

理解了这些材料后,转而看这个“仁”。什么是“仁”?中国古代“仁”字是这样写的:人两条腿走路,加两个,为什么不在旁边加个“一”呢?“两个人”就是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我有你,你有我有他。有你,有我,有他,才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但是有两个人关于如何相处,如何相爱,如何互相帮助的问题,那就是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字面上的解释。

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立人。自仁,立人象征着学习的中心是如何自给自足。自心是“身”,身在人中间是“相”和“用”。相是人的行为,用是戏的角色。所谓自强就是自立,所谓自立就是立人。佛教所谓的“菩萨”道,就是自立为菩萨。这是梵文“菩萨”的音译。翻译成中文,简称菩萨,相当于中国圣人,只是名字不同。从任何地方来看,它都是仁的实际运用。

第二,孔子说“我的道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就是身用一致,身有用。所以说仁只是一种行为,只讲用而不讲身,不讲内在修养,也是不对的。如果像另一派如松说的,仁是坐在那里,修其性而论仁,不讲究用,不济世救人,不立人立己,那也是不对的,要一以贯之地用。

第三,在第一部《书二》中,有“孔子曰: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以艺为游”,这四点是孔子学习理论的中心提纲。这也是他“一贯”的真理。但《颜渊》中提到“克己自卫,一日有报,天下归仁”。我们要先了解这些材料,然后再研究文章本身,最后沟通结论,让大家豁然贯通。

子曰:不仁者,不能约久,不能强乐;仁者仁心,知者仁心。

孔子说,不达仁之境界,不能久约。约会不是合同,但和节俭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可能在单纯的环境中强大。所以人的学识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就可以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勺食物,一勺饮料,改变不了乐趣,却不失其节日。换句话说,你不可能生活在困难的处境中,也不可能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素养的人,不仅会被挫折冲昏头脑,还会被骄傲冲昏头脑。一提到名誉、财富和幸福,你就会忘乎所以。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如果在贫穷困苦的时候忘了形,那就没有了。

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贫贱富贵而不好色,不易,所以说“知者仁者”。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有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你都会在知行中快乐舒适。

所谓“仁和”,相当于仁之体,“知利仁”相当于仁之用。我们学习孔子的学说,他的主要精神是“仁”。我们最好不要用自己的见解去诠释仁的道理,而要抓住有意义的道理。前面提到,唐代韩愈用自己的见解做了注解,说“兼爱即仁”。现在,我们不需要注释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注释那些接近孔子或者孔子自己的观点。孔子对仁的评论都在《立人》篇,讲的都是“仁”;谈其用多于谈其体,正如孔子在《易传》中所说:“显仁而隐用。万事鼓而不与圣人虑,是大事业!”

子曰:仁者,能善能恶。

这是仁的物理用途。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才能真正爱别人,恨别人。“好”是爱好的“好”。“恶”字读作第四音,按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是厌恶的意思。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如果有“善、善、恶”,上面的“恶”就是令人厌恶的、可恨的恶;下面是恶字,意思是很坏。在古文和过去的许多奏章中,都有“善不能用,恶不能去”的说法,意思是你喜欢这个有才能的下属,却不能提拔他,也不能奖励他;我讨厌那个糟糕的下属,但我无法摆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