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陌生化也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克拉夫斯基有句名言,“艺术的存在是为了重新感受生活和事物,让石头看起来像石头。艺术的目的是让人感受事物,也就是看而不是认。艺术手法就是让事物变得陌生,难以形成。(据此)增加难度,延长感知时间,因为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所以要延长。”即运用艺术手法将事物陌生化,阻碍形式,从而延缓注意力,延长感知的时间,从而达到感受美、发现美的目的。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最注重新奇和巧妙,要求我们寻求一种陌生感,所以是陌生感技巧的最佳实验场所。相似和通俗化是最忌讳的比喻。西方有句名言,把女人比作花的人,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傻子。照搬别人的背后或者摆脱流行的思维模式,都无法创造出好的比喻。
《围城》一直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的比喻生动巧妙,简直就是一个隐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形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之作。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一切比喻必无类,一切比较必与其关系有关。”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不分。”指出隐喻是为了找到其相似性。但是一个好的比喻不能仅仅满足相似性。《围城》中隐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出人意料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打破常规,用叛逆的思维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具体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1。距离。
普通隐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恰当,而《围城》中的隐喻往往刻意拉近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奇特新奇的氛围。亚里士多德曾说:“隐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先生就有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之处,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达和描述本体,使之显得简洁、逼真。在这一点上,钱先生值得大家称赞。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被他妙笔连在一起,让人拍手称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事虽曰胡,然有勇。”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隐喻新颖时,还根据隐喻的对立互补真理,提出要拉大隐喻与本体的距离,认为与事物相比,“差异越多,相似越大,对比越多,相隔越远,组合越出人意料,隐喻越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被比较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越大,比喻效果越新颖,越有创新性。”“匹配无联系的概念,让千里相逢,成为情侣。”为了避免平凡,他试图在看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的特征,从而出人意料地将相距最远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不可理喻的奇妙状态。《围城》中的许多隐喻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创造的,令人过目不忘。比如描写鲍小姐,除了把她比作成熟的食品店,还把她比作真相。“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宝姑娘不是裸体,他们就修改为‘部分真实’。”如果没有后一种解释,读者一定会感到困惑。包小姐是真人,真相是虚的。他们之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甚至几乎没有联系。但作者从裸露的概念出发,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衬托出鲍小姐的野性形象。这真的不可思议,但却是杰作。
第二,取一端。
普通隐喻往往追求本体与喻体的整体相似性。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似,只取其一端,不取其整体,而取其一端之相似,推至另一端。”这为这个新奇的隐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打破了通常的规律。这其实是一种神似的追求。隐喻的相似性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上帝联系在一起,但与sum没有直接的相似。刘勰说:“物以貌取人,心以应。雕琢旋律,萌芽。”隐喻只注重神似,使文字具有化学创造的真实状态,达到最高的生动的艺术真实。比如“他那一夜的睡眠就像粳米粉的纹路,不黏不腻,坚持不了多久。”睡眠和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之处只是在“画得不长”这一点上,从这一点间接推断出两者的相似,是非常新颖的。
第三,多用比喻
意大利隐喻,又称虚拟隐喻或抽象隐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来比喻具体的形象。在中国古代,隐喻主要集中在意象上。正所谓“以泪易画,以悲难写”,所以往往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空洞的感情,而很少涉及隐喻。而钱先生却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决然地闯入这片人烟稀少的地域,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耕地,留下了大量新奇惊人的比喻。比如,“{王美雨}对着他笑,满嘴鲜红的根肉,块块凹凸不平像骑士的胸怀,露出几颗黄牙害羞的不肯出头。”用侠客精神来形容根肉的凹凸不平,看似奇怪,其实很有意思,把王美雨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比喻与更抽象、更陌生的事物相比较,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使人一下子获得一种独特而新奇的体验。
第四,以丑为美
人们往往喜欢从审美的角度来选择载体,而钱先生却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落入常规思维的陷阱,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钱先生喜欢“举一反三”,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陌生化。比如“这张文凭似乎有亚当夏娃下半身一片树叶的作用,可以掩盖羞耻和丑陋,一张小小的纸可以掩盖一个人的空虚、无知和愚蠢。”亚当夏娃下半身的叶子一般人是不提的,似乎很难优雅。而钱老师却用轻松准确来形容这个假文凭,让人忍俊不禁,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第五,加夸张
《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比一般比喻的朴素更生动、更特殊。在《围城》中,几乎每个人都是被嘲讽的对象,长相和表情是被嘲讽最多的,通常是漫画。在运用比喻时,往往会加入夸张等辅助手段,使整个画面更加滑稽。比如“哲人楚贪婪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睛像哲人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蹦出来的药’,险些把眼睛打碎,把眼镜打碎。”展示楚的丑陋。这种比喻往往精彩生动,联想各异,幽默多彩,令人发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六,主观解读
《围城》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主观阐释的功能,以作者独特的理解表达一个独特的概念。虽然隐喻一般实现主体和喻体之间* * *的附加意义,而非理性意义,不能介入定义解释事物,但仍然肩负着一定的辅助解释功能。所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用比喻来解释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沈夫人}嘴唇上厚厚的胭脂吐到嘴里,黝黑凹凸不平的牙齿上沾着红印子,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杀人线索。“在这里,嘴上的红印被解读为命案的线索,有着奇特的想象力和强烈的主观性,表现出一种厌恶和反抗。这种解释功能体现在喻体意义对本体意义的重新覆盖,实际上是对事物的重新解释。独特的诠释,突破了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给人一种陌生而清新的感觉。
七、喧宾夺主
普通隐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隐喻是颠倒的,创造了一种新鲜感。巧妙的比喻胜过绝妙的比喻,其喻体具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我指涉强烈时,车辆甚至篡夺了主人的角色。此时,本体成为陪衬,载体成为焦点,都包含着作者的褒贬。比如“她的{唐小姐}眼睛不大,但是很灵活很温柔,让很多女人的大眼睛就像政客的大话一样。“虽然作者在这里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不在于它们的相似之处。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讽刺攻击政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指这指那,指桑骂槐,足见作者的高明。
八、广泛采纳和广泛收集
钱先生学贯中西,比喻的来源和比喻的范围都很广。他在比喻中使用了很多不熟悉的内容,增强了比喻的新颖性。比如“这种吻,分量轻,范围小,就像清朝官场奉茶送客时用抹茶碗擦嘴唇,或者是前西朝证婚人宣誓时触摸圣经,顶多就像那些信女亲吻西藏活佛或教皇的大脚趾,是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个比喻表现了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情感本质,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的博学,中西文化中的小细节得心应手,为作品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也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感觉。陌生化手法使《围城》中的隐喻新奇有趣、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隐喻的全面提升和超越,成为隐喻修辞史上的一座丰碑。
《围城》中隐喻的妙用
李匡
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一群受过洋务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从上海到西南大后方的灰色生活,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无奈、精神的空虚和爱情上的虚伪与无奈。小说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知识分子群体,本质上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机智、犀利、深刻、幽默,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其中,比喻是最显眼的亮点,新颖贴切,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一、《围城》的简单比喻
《围城》是人生和社会不可回避的困境。钱老引用英法古谚语作为比喻。“婚姻就像一个漆成金色的鸟笼。笼子外面的想飞进去,笼子里面的想飞出来。所以结了就分开了,还不算完。”“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离,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人生的愿望大致都是如此。”这两个隐喻把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和哲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第二,生动地刻画人物
小说描绘了一群畸形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恶和嘴脸,隐喻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比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他有一张“肥壮的脸,像未经发酵的黄面馒头”和一张“光滑的黄脸,像擦亮的黄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可敬的浪荡子的面目。自称习惯与外国人交往的张先生,“总喜欢把一些不必要的英文单词放在中文里。他没有用中文很难达到的新想法,需要用英文说话。”所以嵌在他字里行间的英文字,还不如嵌在他嘴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是装饰,也是可以用的,所以还得比他牙里的肉屑好,表示食物好,没用。"
这些精彩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精辟地剖析了形形色色的奇人异士,给读者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第三,幽默地说爱。
《围城》里的爱情故事并不轰轰烈烈,震撼人心,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崇高非凡,却充满了无奈,悲伤,世俗,滑稽,可笑。钱老用精妙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爱情和爱情观。比如苏,出身名门,高傲自负,对爱情一直是“待价而沽”,所以“就像做了一件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了两年,突然发现这件衣服的外观和颜色都过时了,后悔了。”可见苏小姐只是把爱情当成了名利的交换。爱情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志向不同的人很难混在一起。所以,“虽近,方鸿渐和她的交情到此为止,就像两条平行线,无论离得多近,划得多长,也永远不会靠近。”
钱钟书独创的学者式比喻,既能使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通俗易懂,又能化严肃为轻松,化讥讽为嘲讽,化矛为冷漠,显示了一个智者的气度。
《围城》的比喻有什么特点?
老师说《围城》的比喻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形象的东西相比较;第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似乎是不相关的。对,应该是这两点。如果你在看围城之前跟我说这么专业的话,我希望你先说出来,我以后就忘了。我有四点看法:第一,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只要什么入了他的眼,他就能熟练地用它来比他想比的东西,从而使他的文章更加生动。第二,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我觉得这两点结合起来和你的基本一致。出乎意料,难道不是因为本体和隐喻与普通人无关吗?如果他不学别人,怎么会做出这么巧妙的比喻?第三,夸张和拟人相结合。你说的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比如小孩子的眉心距离宽如相思。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夸张的句子,带有隐喻的成分。记得有个专家曾经说过,在两者都有的情况下,要看更喜欢哪种修辞手法。我的第四点是,他的幽默经常通过这种变化多端的比喻体现出来。他的比喻自然贴切,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我在讨论《围城》的幽默。说实话,至于他的比喻,我还真没深入研究过。老师当时给我出了这个题目,我终于能说点什么了。我认为我的分析很深刻,但老师说我只是触及了表面。但我觉得观点基本一致,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是老师太执着于自己固有的答案,还是我真的太肤浅?希望你能教我一两招!
被调查人:备忘录2004-00总级别4 1-20 17
复制,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