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自古就有。其本义与“廉”相同——“廉”即官德,“政”即“廉”,指清正廉洁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廉政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不断加深。简言之,它是公正廉洁的政治局面、政治制度、政策和政治道德的良性结合和辩证统一。
这本书记录了国家制度出现前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以及建国前中国* * *产党开创的新廉政风。它横跨五千多年,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历史悠久。中国悠久的廉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批判继承。
首先是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民为本、爱民为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国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敢于进谏,善于受教的经验。在中国廉政史上,监察监督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也有人根治了它的弊端。在这种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勇敢、善于或善于向国王进谏的清官。
第三,不畏强权,公正执法是优良传统。在中国廉政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等。他们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是严于律己、不欺暗室、清正廉明、一心为公的官德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离不开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身、齐家、平天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都具有严于律己、不欺暗室、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
上述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读完之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进一步强化了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以此来敲响警钟,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免疫力,做到不义之财不图,法外之事不干,最终使廉政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激情追求、一种自觉实践。在工作中,进一步纯洁廉洁从政。提醒自己,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地位和权力,都是党组织培养的结果,是人民的恩赐,是家庭支持和个人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正为官,干干净净做事。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个人廉政意识,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反腐倡廉责任,带头廉洁自律,廉洁勤政,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同时,要敢于同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作坚决斗争,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说“我年少清廉,犹在役。”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中评论说:“不要清廉。”我们可以把诚实理解为不接受别人的金钱和礼物,不让自己纯真的性格被玷污。就一个国家而言,“清廉之日,国富民强;当腐败猖獗时,国家事务就会衰退。“那么,对于一个学校和一个教师团队来说,诚信同样重要。
当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廉政原理,看了一些廉政故事、漫画等书籍,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诚实的另一面是腐败。当廉洁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个腐败的故事都始于对诚实的漠视。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礼物越重,越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容易让你的恩人变成罪人,让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腐败都是幕后“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意识,从而打开了廉洁的堤防,一发不可收拾。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做到诚信,更要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种下诚信的种子,保证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诚信之花能够盛开。
作为一名教师,廉洁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准则,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真诚对待学生,把权利掌握在手中,坚决杜绝以学生成绩作为获取非法利益的筹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言行向学生渗透诚信理念。我们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面临很多诱惑。如何让他们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需要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
古往今来,诚实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继续把焦健送给他的鱼挂在户外,以拒绝焦健的另一份礼物。北宋时,包拯在家中立下“家训为诚”,以警示后人;周总理穿便衣,总是缝补衣服,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死前身上只有6角8元...作为教师,要学习这些优秀的诚信作风,自觉树立诚信自律意识,用教学行动诠释诚信的意义,用学生的成功续写诚信故事。
诚信是一种正气,也是一种风气。当诚信的风气在一个集体中盛行,这个集体必然兴旺发达。当校园里诚信的氛围盛行,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也会更强。作为一名教师,践行和弘扬诚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