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的手印“打”到了父母的脸上。
看了两张漫画,令人震惊的是漫画上的两个手印和孩子的表情一样委屈。也许有的人会在孩子成绩从100跌到98的时候打孩子家长一巴掌,而打击的理由是他们眼里只有分数;好评从55分提升到61。给孩子亲吻的父母,因为看到孩子的进步而被表扬。实际上,两个孩子的父母都采取的是“巴掌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棍子教育”。?(钟摆现象——说本质)
如果我们纠结于父母看重成绩还是进步,或者棍棒教育也是一种严厉的教育,打是亲亲骂是爱,我们可能就看不到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端了。现在许多父母都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推摇篮的手就是推世界的手”,所以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少有父母想到,是父母的脸打在了孩子脸上的掌纹。?说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
“棍棒教育”的盛行有两个根源。第一,家长颠倒了教育主体。鲁迅先生曾在1919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其中鲁先生说家庭教育“应以幼为本,而不以老为本”。但是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本末倒置了。
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期望强加给孩子,忘记了孩子是“我不是我”的独立个体。在孩子的一生中,他们是标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能代替甚至强迫孩子成长。
第二,父母急功近利。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常陷入教育焦虑。除了不断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就是秀“棒子”。如果孩子是牛马的话,可能还能鞭长莫及,其实不然。他们是人,大写的人。(挖根子:第一,家长把教育的主体颠倒了。第二,父母急功近利。)
打在孩子脸上的掌纹先打在家长脸上。孩子成绩是很多父母的脸面,成绩差了,父母的脸面就丢尽了。那些信奉“巴掌教育”的父母,一生大多不成功,却试图用自己的巴掌“塑造”成功的孩子。第二,是父母的面子。当然,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是没错,但如果太严格,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棍子生出孝子,更多的是叛逆的儿子。
《虎妈狼爸》的成功只是个例。最令人担忧的是,棍棒和手印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学业上的成功是否等于人生的完美?(论危害:棍棒也是叛逆。)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们渴望‘生活’的孩子。”鲁迅说中国的父母是自己父母的“受害者”,反过来批评自己的孩子“又做出了他的牺牲”。这种谬误难道不值得现在的家长们深刻反思吗?
鲁迅在文章的最后说:“父母应有健全之辈,尽力教育子女,彻底解放子女。”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父母想尽办法教育孩子,但首先要让孩子走出巴掌的阴影,让孩子“彻底解放”,给孩子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只有这样,孩子脸上的掌纹才会消失,吻痕才会深入温暖到孩子的心里。(建议:亲子关系要健全,这样才能尽最大努力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