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让自己先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告诉自己,孩子只是有一些让他难受的感觉,并不是要放弃学习。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和孩子说话。
第二步
真诚地询问孩子的感受,然后接受他的感受。这个很重要,直接决定了你和孩子的对话是否真的进入了第三步。
你绝不能说的是:“这有什么不舒服的?让我们更加努力!”这种情况下,就是不接受感情的经典例子。
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感情不被接受,就会在心里说,你不懂我。要知道,感情不好的孩子是没那么大精力跟你解释的。
第三步
和你的孩子讨论是什么想法让你有这种感觉。具体问题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第四步
不要评判孩子的想法,更不用说否认这一点。“你怎么能这么想?”“那样想是不对的。”这样的话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孩子想要的不是被评价和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往不同的方向看。
第五步
和孩子就他说过的具体想法进行对话。
1.减少问题。有的孩子说我讨厌数学,我们就要问他讨厌数学什么。他可能会说他讨厌做题,所以我们就问他讨厌做什么样的题。他可能会说他讨厌提大问题。让我们问,什么样的大问题...我们越有耐心,孩子就越能清楚地看到他们觉得困难的地方。
所以,他会告诉自己,我数学并不全不好,只是有些部分需要提高。这样一来,原来他以为是西瓜那么大的问题,结果不过是个芝麻,恶感就降下来了。
2.把问题带走。孩子在学习或学校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和问题混为一谈。
比如一些很难找到朋友的孩子,会怀疑自己不善于交际,不被别人喜欢。他们会担心自己只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会担心自己主动搭讪会被贬低...结果本来是友谊的一舟还没完成,却变成了无休止的自嘲,导致他们在学校总是感觉不舒服。当我们把问题拉出来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很小,我们很好。
3.看问题的作用。比如,当孩子因为人际交往困难而不愿意上学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这种困境提醒我们,这门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在进入社会之前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口若悬河,明明讲道理,却没有胆量和他对质。事后我很懊恼,担心同学觉得我“胆小”。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孩子是想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印象的。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然后,我们会帮他设身处地。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欣赏咄咄逼人的一方还是会站在狗的一边,彬彬有礼?
家长看问题,换个角度,孩子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问题的作用就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