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很巧妙,立足于语文教育,但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有更大的关注。因此,叶圣陶先生不仅是一位文体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这段话也很注重这个年龄段孩子认知能力的现实。所以叶圣陶老师可以尽量贴近孩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来写课文。
主要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遵循儿童认知的特点,循序渐进。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叶圣陶等作家对儿童心理有足够的认识。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有足够的尊重,去尊重孩子的世界,尊重万物有灵这种美好的存在。就文字本身而言,这里最突出的是叶圣陶先生出色的白话文和丰子恺童趣的画作的完美结合。比如第一课“早上起床”。除了文字标题的四个字,其余都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简直就是现代网络上流行的四格漫画的鼻祖。洗脸,刷牙,吃饭,出门。四幅漫画构成了第一课。他们和蔼可亲,留有悬念。当妈妈把孩子的手拉出来的时候,会有什么惊喜等着孩子呢?第二课《上学》,依然只有三个汉字,其余用四格漫画表达。果然,在上学的路上是多么的美好啊!小路弯弯曲曲,小羊在路边吃草,偶尔两只跑到马路上玩耍;阳光高照,树木参差不齐,还有“人”字形的飞鸟,似乎在暗示这是高爽的一个秋天。上学的不止孩子一个人,还有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的少年,一起上学。终于来到学校门口,又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会有多少幸福在等待着孩子们?
每节课,丰子恺先生的画之间有逻辑联系,安排的课之间也有逻辑联系,形成一个自足的整体。低年级的课文,插图总是比文字多,这是照顾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插画的优秀之处在于,画本身能传达无限的意义,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拓展。
第二,教育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这里的生活先指日常生活,再指生活的真实性,没有成人矫情的抬高。大概当时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农业有关。这也非常符合小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第14课是《月亮出来了》,很简单,缺少诗意。“天也亮了,地也亮了,跟白天一样”。但这种线描手法只是给人一种直观的形象,而恰恰符合儿童善于联想的心理特点。紧随其后的15课是《明月当空》,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明月当空,家家开窗”,中国音韵之美在这八个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16课是《影子》,以儿童对话的形式,“像狗头”“像鸟”,异想天开,异想天开。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游戏。“起床”,美丽的新的一天,在初升的太阳中来临。雨、农事、鸟、荷花、母亲的工作,这些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现在又重现在课本中。这就是艺术,特别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圣陶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放下了姿态,与同级的孩子们展开了对话。他从不说教,从不居高临下,就像和几个孩子讨论一样。教育不就是这样吗?它需要湿润和寂静。它包含了爱,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爱。
第三是教育视野的拓宽。在课文内容上,生活、游戏、自然、科学、商业、劳动、团体等。,天上地下,现实和梦境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入文本。体裁,大部分是童谣、童话、寓言、故事等。,符合孩子的兴趣。第一册178课,根据学习的时间,甚至有根据季节的大致安排顺序。可见作家的良苦用心,是想教会孩子一种对自然、对整个社会、对时代的热爱。据笔者粗略统计,与自然相关的不下20篇,与农业相关的不下20篇。另外,连续上了五节课,都是单纯的在说儿童游戏。堆雪人、摇小船、坐火车、开飞机等。可见,在叶圣陶等教育工作者的眼里,他们早已看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当时,这可能只是一种基于生活常识的考虑,但在目前,已经得到了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