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全军覆没”是怎么回事……“青年一代”是指谁?又怎么“全军覆没”了?
“会讲故事的不会画画,会画画的不会讲故事”又是谁啊?“被大环境压死了”又是啥情况啊?
我实在是想不起来有哪些人符合这样的描述。如果说大部分符合的,到是有几个自称“漫画作者”的家伙,但这些人从来就没画过正儿八经的漫画连载,只是一天到晚发牢骚而已,这些人也并不被视作真正的“漫画作者”。
目前国内在进行全职画漫画的人,大概有五百到六百人。虽然这些人很难说能被称作“漫画家”,但职业漫画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基本成熟的行业——当然,还可以再加上接近一百人的“职业全军覆没发牢骚自称漫画作者”的人,这也是个基本成熟的行业,而且赚钱比漫画作者多。
如果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统计的话,中国的漫画工作室大概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漫画原子弹时期到5155工程时期,也就是比较老资格的漫画作者,比如说颜开、姚非拉等人,大概有110人左右。大多数人现在仍在画漫画,有的是全职的,有的是兼职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5155工程垮台时出现的国内漫画杂志真空期,这是最惨的一个时期,这一批出来的漫画作者大约有50人,只有少数现在还在画漫画,比如艾欧,米二。
第三个阶段是从杂志真空到原资讯类杂志改版为漫画连载杂志的阶段。这是作者最混杂、最“不务正业”的时期,而且在第四批作者的竞争下已经基本上“全军覆没”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也是实力最弱的一批作者,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画画都不会,而且很讨厌学习。具体人名我就不举例了,大约有60人。
第四个阶段是以知音漫客为代表的新一批杂志涌现时出现的新作者。因为出现得太快,人数很难统计,我大约能数出220人,但目前的总数我估计是三百到四百人。这一批作者是目前的主力,不过因为经验不足,现在大多还是在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实力仍然在逐步提高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说刘成文,黑一等等。
此外,还有数量很多的职业漫画助手。虽然漫画助手的名单不停快速更换,但毕竟编制很大。在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家工作室,就能数出超过二百人的职业助手编制。
这么说吧,你选择的满意回答当中的描述,更靠近07、08年那会儿的说法。而现在国内漫画业的规模已经是当时的十几倍二十几倍了。
至少,现在国内每个月付稿费更新的漫画连载,数量就超过五百期。就算一个付稿费连载只养活一个从业者,那养活五六百从业者也毫无问题。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整体环境就有多好,只能说是规模大而已。
现在对作者权益的非法侵占现在非常普遍,而且没处说理。
漫画作者要养活人数庞大的编辑队伍,多的时候一个作者要分摊养活三个甚至五个编辑,而这些编辑因为人数太多实在没事儿可干天天找作者的茬。
漫画编辑、漫画培训和漫画同人对漫画连载作者有巨大的挤压,漫画作者基本上只能小心翼翼,因为任何行动都有可能招来“有效的”打击。
漫画作者的稿费收入,相对其它稿费或其它相关工作,可以说是低得不能再低。一张同样的画,随便放到其它任何相关行业,都会涨价三倍到五倍,卖到国外就更高了。至于版税,那是一小部分作者才有的特权,至于“全额版税”那就更是特权中的特权,一般作者是根本无法奢望的。
这种环境下也就谈不上故事或者画面了。故事被掌控得相当严厉,必须照章办事,几期不受欢迎会被立刻砍,几期不按照规定会被立刻砍,几期特别受欢迎……也有可能被立刻砍。在故事不能授权给作者自由创作的情况下,大多数漫画故事只是无聊和腰斩的反复循环而已,根本谈不上作者是否“会讲故事”。
画面则主要受成本的限制。因为稿费的微薄,作者很难养活自己,必须花很多时间做漫画之外的业务来补贴家用,或者同时接大量的连载来“凑数”。这就决定了作者能投入在画面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用最快速最简洁的方式将其完成。这种情况下画面粗糙就是必然情况了。
所以说,建议你多去主动了解国内漫画产业的现实状况。许多人,可能是由于信息落后,或者偏见,或者其它原因,对国内漫画产业了解不多,尤其是,落后。
这到不能怪其它人,因为对国内漫画产业的广泛宣传活动,大约是九十年代后期兴起,持续到零七零八年,随着当时国内漫画产业的几乎断绝而没落,此后国内漫画产业再次发展的时候,也就是最近五六年,是没有主动、公开进行任何宣传的。所以,如果不去“主动”了解,概念可能会一直停留在当时“主动宣传”停止的时期。
其它方面,我大体赞同满意回答的概念。想画漫画而只考虑练画,犹如当兵只练俯卧撑……真不是说练好了没有好处,这是重要的基础能力,但只练这一方面真的是什么事也做不了,和不练毫无区别,因为它无法被“实战应用”。在实际画漫画的时候,不可能给你时间和条件让你单独去画一张“无意义”、“无目的”的画。至少至少,你也得能判断自己应该“画什么”,然后才谈得上画得怎么样。
“很多人一辈子都迈不过去的门槛”,还真不是“有自己的风格”,而是相反,是“放下自己的风格”。
“风格”这种东西,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必要去追求,反而需要能够打破所谓“风格”带来的束缚。如果不“放下风格”,就没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那些所谓的“全军覆没”的“青年一代”,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过不去“放下风格”这个坎,而止步于“够资格画职业漫画”的大门之前。
这么说吧,你觉得你以前画得“挺好”,现在命令你放弃所有这些“挺好”,改为画你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屎一样”的东西,你能接受吗?
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谈得上能够画漫画,而且这些东西你以后仍然要放下,去尝试新的“屎二号”、“屎三号”。天天画“好看的漫画”,那你一辈子就都是这个水平了。只有不停地推到重来,才是提升的唯一出路。
满意回答中的说剑的比喻,漫画作者之间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里说的内容还只是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也差不多就是满意回答中描述的阶段。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寻找自己最大的优势,追求更精致的画面和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成为最强的“记录者”,与其它作者硬拼。新作者出道基本都这样,不过很多人一直都在这个阶段,难以进步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也就是放弃风格,放弃“作者想说什么故事”,灵活变通,漫画看似杂乱无章,画面也不好故事也不好,却直指读者内心,画的是“读者还没想到的自己想看的东西”,主动引发读者的***鸣,以读者自发的感受为主力。能做到这一步,可以说在国内就算是比较上层了,毕竟国内作者水平目前还相当有限。当然,三十岁前能做到这个境界,就算开头相当不错。不过,这个阶段也不能久呆,因为积极互动的读者同时也在替作者承受伤害,并迟早会反过来伤害作者。
第三个阶段就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放弃对读者的调动,再次回到作者叙述的角度。无论我要叙述什么故事,无论用什么方式叙述,不考虑什么风格技法效果之类,随便做什么都能直接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从未感受过的东西,哪怕读者看过漫画之后对画面和故事都毫无印象,但新的感受却能烙印在心。能做到这个水平,目前在国内就算是顶尖了。
后面两个阶段,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无剑胜有剑,国内作者还没人能摸到门儿……
蔡志忠、朱德庸、几米,目前已经算是市场比较末路的一批,不必以这些人为目标学习,大概你学到这几个人的水平的时候,这一批已经被市场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