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光绪二十四年),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人。我的父亲叫冯勇,他是一名学者。他不去经营祖上开的百年丰通玉染坊,只是埋头学习,为一个考生考试。他已经试了三次,但没有赢。当时,冯勇有六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这让他更加沮丧。丰子恺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三年后,37岁的冯勇再次去省会杭州参加省考,而且真的考上了。我本可以在北京再试一次,但冯勇因为她母亲的葬礼而在家,所以她开始以学徒的身份创办一所学校。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子恺6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自己的私塾读书。教子所写的《千家诗》每页上方都有一幅木刻。第一张图是大顺耕田的图,描绘了一个人和一头大象,引起了子恺的兴趣。他向染坊师傅要了一些颜料,给书上的单色画上色,画成了一头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但是涂上颜料后,它会渗透到下面的几层。冯勇发现了这一大片地区的颜色,大发脾气。幸好母亲钟石来了,丰子恺没有挨打,但他再也不敢在父亲面前画画了。子恺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冯勇从来不知道他的儿子会献身于艺术
丰子恺喜欢用漫画描述古诗意境、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1924以来,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深得读者喜爱和欣赏。
1922期间,丰子恺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书。以夏丐尊为首的春晖中学聚集了一批对中国文学事业颇有抱负的青年,包括朱自清、朱光潜等,他们都与丰子恺有过密切的交往。朋友们经常去丰子恺家里欣赏他的画,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朱自清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小小的客厅里,垂直的两面墙挂满了漫画稿;当微风从它们之间经过时,你几乎可以听到沙沙的声音。”1925,文学周刊只是想用插画。主编郑振铎向丰子恺要图,给了“漫画”的称号。从此,“漫画书”这个名字就在中国产生了。所谓“连环画”在中国真的是一个突破:既有中国画风的苍凉,又有西方画风的活泼。漫画是一时的轰动,它们的奇妙之处正在被自由地展示出来。朱自清是丰子恺漫画的探索者和批评家。他还为丰子恺的第一张专辑《子恺漫画》写了序言,为第二张专辑《子恺画集》写了后记。他说:“一个接一个的漫画就像一首接一首的诗——一首有核的诗。就像吃橄榄一样,总感觉那股味道。”
“圆源堂”是丰子恺亲自设计的中式建筑。它高大、宽敞、明亮,有着简单而深沉的美。在这里,冯一家度过了五个夏天和冬天。对于丰子恺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的黄金时代。最
1937年卢沟桥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丰子恺满怀怨恨,决定用自己的画笔宣传抗日。他准备用笔画出无数的日本侵华事件,编成一本书,以最便宜的价格广为销售,让中国懂一点文字的人看得懂,没文化的文盲也看得懂。不久,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后,到处轰炸。165438+10月6日,两架日军飞机飞越石门湾,投下12枚炸弹。其中一个落在了元元堂门口五六尺的地方。傍晚,石门湾脱险。丰子恺的妹夫立即从南深滨摇了一条船出来,邀请丰子恺一家老少10人到乡下暂避。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动荡难民生活。
他说:“虽然我不能真正参军,但我相信以笔代枪,用我的五寸笔搞文化宣传,可以加深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有一天,丰子恺在武昌乡下的地里看到一棵大树。大部分都被砍掉了,只剩下一个树干。此时已是春天,树干上的树枝被愤怒地熏着,却也长得郁郁葱葱。有些新枝甚至超过了其他大树的顶端,仿佛在争夺被砍掉的“同根枝”。后来他开始画这一幕,象征中华民族,并题写了他写的一首诗:“树被砍倒,生机无穷。春天生气了,天气蒸蒸日上!”
1938年春,丰子恺得到消息,元元堂在汉口被灭。这时,正巧桂林师范大学校长汤显志上书聘请丰子恺到该校任教。丰子恺随后举家迁往桂林。后来,他调到广西蒋依杉大学任教,并随学校迁往贵州遵义。65438年至0942年,移居重庆郊区沙坪坝,成为国立艺术学院教授。沙坪小屋建成后,丰子恺辞去教职,靠卖画和写作为生。抗战胜利那年,丰子恺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去南京坐火车。当丰子恺在阔别十年后踏上上海时,他说:“当我从京沪列车上跨过站台时,我的第一只脚特别重,像和它握手一样。”他去了自己的家乡石门湾祭奠。这个熙熙攘攘、船只和商人云集的城镇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凯旋而归的喜悦终于消失了。他引用古语“糟岁诗人无好词”,并声称自己“现在是糟岁画家”,但他觉得这幅震撼人心的画不应该再多画了,希望自己的笔从生活转向自然。1949年解放后,丰子恺52岁。68岁时,他完成了《由护生》第五集。
1974年,四人帮以批大学者为名,炮制了所谓的“黑画展”,丰子恺自然不能幸免。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古人云:‘一篇文章取之不尽,得与失也。”绘画也是。1974年夏天,丰子恺的右手手指开始发麻,次年8月,右臂逐渐不能动弹,这对辛苦了半个多世纪的丰子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15年9月,一代艺术家丰子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77岁。他没有看到四人帮的垮台。故人叶圣陶的悼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潇洒风神永记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