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应彬,号半翁、滨翁、南滨野史等,192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天资聪颖,13岁始学画,研读石涛《画语录》、方薰《山静居论画》、《芥子园画谱》等。少时在廉江读书从师邹少石,1944年在广州湾从师逃难到此的岭南派大师赵少昂,参加了抗战胜利画展,广东省职工画展等。1957年因画了一幅讽刺官僚的漫画而被划成右派,流放农村农场,为渔为樵,从耕从牧达20年。1979年平反后在湛江市工艺美术厂从事中国画创作,后调入群众艺术馆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湛江分校副校长、副教授。先后在广州、美国纽约和湛江举办画展,作品被湛江市政府作为礼品赠与外国来访友人。
萧应彬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历经沧桑磨难,"流离天涯,寄身僻壤,没名荒野",过着“樵于云林或渔于江浒,与草林与邻,同禽虫为伍"的飘泊生活,但未改初心,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穷而弥坚,潜心细察大自然,苦行勤修,造就铮铮铁骨,独具慧眼,成为了诗书画印皆精的一位文人书画家。平生书画作品2000余幅,诗词1000多首,作品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者收藏。作品收录入10余部典籍。
萧应彬老师怀才不遇,艺途艰辛。改革开放之后,如获新生,创作热情高涨,收徒义教,为湛江培养了一批书画人才。其满腹经纶,为人低调,和蔼可亲,得到人们尊敬。
其画作水墨交融,富有精神。画中有诗,诗画中饱含着对新生活向往。
他崇拜明代画家郑思肖,曾用别号"肖思郑",可见对先贤的崇敬。最喜爱郑思肖的兰花,也常把自己比作兰,"何必花前争艳色,清清淡淡见精神"。
也把自己看作是沙丘上的仙人掌,不被人喜爱,而历经风沙旱寒,但亦会绽放芳华。
其喜爱画鹰,希望像雄鹰一样,积健为雄,高瞻远瞩,自可任风云。
把自己看作小鸟,栖息山林,"静观闲处有诗思"。
两只雄鹰,淋着晚霞,栖在枯树上,视着秃山崎石,有惯向凌霄志,又何时能裹腹?
练就一对穿云眼,辨析人间福与祥。
又把自己比作美人蕉,“劲挺丰姿无俗态,纵然骨折不低头”。
作为文人墨客,悠游自在是追求的理想,又何曾有过悠游自在?水道的污浊,人性的贪婪,人也如鱼一般。
敢批评明代大画家徐谓的人,我看无几个,半翁不才,又怎敢批先贤?
讥讽齐白石的,还是半翁,齐璜画荔如藤生,岭南人不见藤生荔。想必齐大师也是没有生活的想当然画家罢了。
随逐烟波出浊流,大好江湖可漫游。
家乡的红树林,扎根海水滩涂,任由风雨海涛,不低头折腰,这正是画家的风骨气节。
半翁这荷,朵朵漫天艳,蜻蜓白托萍。高洁亭立,出污不染,也是画家自洁心灵的表达。
‘’不分高下且同家,既浴寒烟又浴霞‘’。人生何况不是如此?但能若兰,甘于清清淡淡者不多。
这是一幅少见的无题画,无题亦明题。
润墨点点见其神。
幽谷石岩困不住,天空寰宇任悠翔。
"山水清音里,高人独坐时。此心如太古,惟有白云知”。可见其恩师之知遇。
? " 松茂兰香,山高水长"。萧老师送我的这幅画,忘年知遇,深之交情,我要每天仰视着。
萧老师画了半辈子自家山丘海涂、花鸟虫鱼。
自80年代,得挚友张兴全大师、罗伯尊、古鑫泉相助相邀,首次出游,历览山岳大川,归来后创作一批大山水画。
? "深山尚有清湫水,犹不停流涤浊污"。多清的山,也有浊水,世道都如此。
? "功名因际遇,学问在功夫","功名尽化云烟外,心血全抛水墨间”,萧老师高风亮节,淡泊明志。
萧老师送的这幅章草诗书,他把自己比作竹,也勉励我要"虚心抱节,韧性修身,四时秀茂,不竟芳芬"。
念恩萧应彬老师生前知遇,在他突发心脏病仙逝5周年时,得友人帮助,我筹资主编出版了《萧应彬诗画》,收录了萧应彬书画百多幅和诗词250多首,并举办了遗作展,反响很大,从此也兴起了萧应彬作品收藏热潮至今。
20年弹指一挥间,故情难忘。萧应彬,岭南画派传人,人远离,艺永存,名流芳。仰其作如晤其人,品其作如读其人,人品艺品由人品。与星月同辉的只有智者的思绪。
我们永远怀念萧应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