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校还在军训阶段时,周就开始用他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老师争论“个人自由”和“群体纪律”的问题。在年级会上,强调纪律,告诫新生遵守规则,是正常的录取流程。然而,会后周挡住了老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进行辩论。李良老师立刻用强大的逻辑思维“杀死”了;拥有艺术气质的早熟女孩陈珮骐直言自己在开学第一个学期“太开心了”,选择的自由让她对自己更加负责。在选课制和轮班制下,她的课程表里排满了她喜欢的课程;与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一个害羞的学生,不喜欢表现自己。第一次来京上学的李文婷,在教改中表现出不适应和自信。她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懂,也不感兴趣。对于学校的各种规定,她主张“学生要适应,不要挑剔”。
第二集进退两难
文理分科——孩子在高中面临重要选择。热爱辩论的周还组织师生进行了一场文理大辩论。作为反对者,他骄傲地举起大旗:“文理分科造成学生对立,不利于学生社交”,认为理想的高考是大家随意选课;陈珮骐选择科学是因为害怕文科中的死记硬背。然而,她高估了自己。当别人在短时间内做完了数理化,她还在纠结那些题。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陈珮骐顺利转学到了国外的一个班级。但她还是对“自己擅长什么,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吃什么”很迷茫,希望尽快安定下来,这样日子才会有个好的开始;相比之下,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李文婷在选择题材上要舒服得多。她只是单纯的觉得文科有很多要背的,没有理科好玩,所以选了理科。
第三集决战“4月15日”
从高二开始,学校周一至周五以及下午4点以后对学生免费15下午,时任北师大十一附中校长的李希贵,素质教育的杰出改革者,每周一只要不出门,都会给学生预留午餐时间和他一起用餐的学生,不仅可以畅谈成长中的烦恼,寻求解决之道,还可以“支配”学校的建设,甚至课程设置。高一新生陈珮骐把追求内心的成熟放在了首位。虽然荒废了学业,但他在创作领域实现了自我价值。她的英语口语很纯正。虽然害怕死记硬背,选择了理科,但她热爱艺术,热情地与同学分享万能青年社的《杀死石家庄人》《秦皇岛》等歌曲。她自己写小说,写《终于有了新世界的曙光》,和同学集资,把原来的漫画《极度恐慌》拍成影视作品。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一向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李文婷加入了嘻哈俱乐部,大胆尝试和同学一起跳女团舞。周果然名不虚传,加入了辩论社。但由于繁重的课业和考试安排,他与冠军失之交臂,并与学校发生了“闹”关系。
第四集出发前的回眸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源于学校对个体差异的良好洞察。
对于像周这样的非典型尖子生,学校以开放、自由、周到的校园作风保护和鼓励他们的独立、自我批评。对于李文婷这样一个一直从应试教育中一步步走过来的学生来说,突然面对一个自由的环境和多方面开花结果的能力,他会感到迷茫。当然,他也会把人从以前刷题的格局中解放出来,加速自我建构的形成。陈珮骐从理科班到海外班的学习经历恰恰说明,应试的压力一直存在。关键在于学校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跨过那座独木桥。这三个孩子,在“素质教育”的实验下,终于走向了不一样的人生。随着王春义老师的告别演讲和李良老师的归来,这些孩子带给老师们的“反思与进步”也促使人们思考,他们应该为下一代提供怎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