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故事 - 熊廷弼是明朝广宁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吗?

熊廷弼是明朝广宁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吗?

编辑导读:1621年(天启元),早就觊觎辽沈(辽阳、沈阳)的后金势力,在明统治者将熊廷弼逐出家乡期间,正式向辽沈发起进攻。新上任的辽东主帅袁应泰虽然儒雅、敏感、刚毅,但真的不善于排兵布阵。与熊廷弼相比,袁应台还差得远。袁应台接任辽东主帅以来,率先否定了熊廷弼相对保守的战略布局,而是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战略,直接在抚顺、清河等地调兵遣将,具有收复辽东的强烈倾向。但基于明朝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因素,明朝当时并不具备收复整个辽东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应台此举是“冒险之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迎合统治者和朝廷以上文武官员的急切之心,以避免熊廷弼之后的尘埃落定。这步“险棋”的后果是置数万明军将士于死地。同时辽沈二镇也难逃在努尔哈赤领导的八旗进攻下沦陷的命运。

努尔哈赤与明朝皇帝漫画

辽沈镇作为明朝在辽东的两大军事重镇,代表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旦辽沈失陷,基本上就意味着整个辽东地区都被纳入了后金势力的统治范围。所以相比之前开铁(开元、铁岭)的失陷,明朝的震惊程度更加夸张,大臣们也感叹,如果熊廷弼一直守在辽国,现在就不会在这里了。在这种情况下,明熙宗被迫再次起用熊廷弼,但在此之前,他又提拔王化贞为广宁总督,让他们两个* * *顶住了后面势力的进攻。

众所周知,虽然熊廷弼如期抵达辽东上任,但广宁还是在任期内倒台,并因此“广受赞誉”。那么,从熊廷弼在广宁地区布局的战略角度来看,明朝在“广宁之战”中的失败是否与熊廷弼有关呢?换句话说,广宁应该为熊廷弼的损失负责吗?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详细听作者说。

努尔哈赤进攻辽东示意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

首先,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广宁的陷落。

自从努尔哈赤征服了辽宁第二城沈阳之后,后金也面临着一系列努尔哈赤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往针对汉人采取的措施不同,努尔哈赤此时充分认识到了汉人的作用,利用汉人带来的好处是无限的,而一时的劫掠屠杀带来的资源只能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如何对这些汉族人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也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在攻下辽沈之后,努尔哈赤就注定了再也回不了呼图阿拉城,而此时形势的发展也不再允许努尔哈赤回到家乡。因为征服了辽沈城,努尔哈赤面前的资源很难容纳在他的小山头(呼图阿拉城)里。如此一来,努尔哈赤定都辽沈已经是一步棋了。同时,其首都辽沈也进一步为后来的八旗攻山海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辽东地图(参考)

辽阳城的重要性,有着多年战争经验的努尔哈赤自然非常清楚。据史料《赵匡胤实录》记载:

如果我兵返回,辽阳再坚守,逃到山谷的城堡人都留下!放弃获得的领土,回国会很麻烦。而这里是大明、朝鲜、蒙古之间的要地,可以住天地。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又面临一系列问题。辽阳位于明帝国、李朝和蒙古势力之间,蒙古势力和李朝在很大程度上隶属于明政府。而且卡拉库洛蒙古势力多次扬言要帮助明朝,消灭后金。在晋朝后期多次向盟友呼吁后,努尔哈赤不得不逐一驻军这些势力,八旗骑兵很难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另外,辽南人民起义,需要努尔哈赤出兵镇压。因此,在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努尔哈赤最终暂时没有机会在广宁大规模用兵,这也间接给了熊廷弼经营广宁的机会。

努尔哈赤雕塑

熊廷弼一到,就提出了全面防御的战略布局,即以广宁为重点,在天津设立福镇,中间守山海关。这一策略对于正处于军饷不足、士气低落的明朝来说是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但明朝的统治者似乎并不认同,也没有完全认可。因此,在权力分配上,朝廷过于偏向大胆进取的王化贞。因为王化贞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把蒙古势力争取过来,就可以通过合纵连横,守住广宁,收复辽东。因此,与熊廷弼相对保守的战略相比,王化贞的战略尤为大胆和自负。

王化贞的战略部署是:以辽河为防线,分设六营,将土地一分为二。但熊廷弼一上台,立即否定了该战略,而是主张将重兵直接集中在广宁,扭成拳头,间接威慑努尔哈赤势力。但由于熊廷弼的战略与王化贞的战略存在巨大差异,两人在处理政务上携手并进,使得原本就很弱的明军一分为二。

辽东局势

同年5月,部下毛率不到200人的明军轻击镇江,最终在明军将领的协调下收复了包括镇江在内的2000余里近海岛屿,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斗志,使朝廷看到了希望。这时的也很得意,主张立即出兵支援毛,率军出击,同时联系蒙古势力互相配合,企图打败后金。然而,熊廷弼坚决不同意王化贞的做法,并认为毛的举动真的打破了大局。最后,毛不得不在援军到达之前把撤退到皮岛。尽管王化贞在这场战争中的想法过于“激烈”,但他提出支持毛是一个正确的建议。如果熊廷弼不是意气用事,他会采纳王化贞提出的正确部分,派兵支援毛龙文,先牵制住八旗兵,再作打算。此举不仅能重挫金兵,也为明朝铺平了另一条道路。同时,这也可能缓解与王化贞的矛盾,提高其未来的效率。不幸的是,固执的熊廷弼最终没有做到。

明代地图

之后王熊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甚至发展到整个兵部和管理层都很难做事的地步。另一方面,王化贞直接向陆军部部长求情,没有通过熊廷弼之手,并最终使熊廷弼彻底下台。当年10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骑兵大军,王化贞在义军孙德恭的诱惑下放弃了城墙坚固的广宁,率领全部明军驰援吴堡,最终被擅长野战的八旗骑兵打散。在逃跑的路上,王化贞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熊廷弼一行。这时,熊廷弼并没有用他的心思去挽救这个烂摊子,而是从里到外嘲笑王化贞。当时,王化贞提出坚守宁远的战略,没有被熊廷弼采纳。此时熊廷弼认为为时已晚,只有退兵入关才是最后的策略。

事实上,当时王化贞坚守宁远的策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自从努尔哈赤征服广宁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继续前进,因为这个时候,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如果当时明朝能够收拢溃兵,在宁远集结,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只是被熊廷弼一怒之下采纳了。这个策略是否正确,也可以从后来的袁崇焕身上映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崇焕的策略延续了王化贞正确的部分,高帝后来的出现又延续了熊廷弼再次退守山海关的策略。

熊廷弼的肖像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广宁的陷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的不和。两次驻守辽东的熊廷弼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慷慨,而是多次与王化贞作对。尽管王化贞的大部分策略并不完全正确,但仍有一些可以采纳的部分。如果熊廷弼能结合王化贞的“侵略性”来缓冲他的“保守性”一点点,那未必是一种优越的策略,但熊廷弼在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这样做。或许这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偏执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宁之所以沦落到熊廷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王化贞,虽然他行事鲁莽,但他在辽东局势危急之时上任的勇气确实令人钦佩,这与他的前任郭雪过去常常以疾病推卸责任相比是值得称赞的。然而,广宁失陷后,王化贞以各种卑劣手段推卸对熊廷弼的责任,实在令人愤恨。幸运的是,他最终没能逃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