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故事 - 经典励志小短文?

经典励志小短文?

关于励志的经典小故事不少,这些故事都影响了不少读者,使不少人受到了鼓舞。用小小的时间阅读这些就能够获得大大的鼓励。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把女儿当狼来养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很多父母公认的育儿宗旨,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可不这样想,他对女儿蔡欣怡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就是简单而彪悍的一句话:把女儿当狼来养!

 蔡志忠每次带欣怡去动物园,都喜欢牵着女儿在关狼的笼子面前流连忘返,告诉她关于狼的种种传说和故事。欣怡说,狼不就是大一点的狗吗?蔡志忠告诉她,狼和狗看上去类似,但有着本质的不同。狼远比狗要独立、自由,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骄傲地活下来。

 幼儿园大班时,欣怡跟一个欺负自己的小男孩打架。蔡志忠被老师叫去,看见小辫被扯掉、鼻子上也青了一块的女儿,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赢了?”老师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提醒:“蔡先生,虽说错在那个小男孩,但您女儿的举动可太不像淑女了。”蔡志忠眉开眼笑地回答:“这就对了呀!”

进入小学之后,也许是继承了爸爸的艺术天分,欣怡很喜欢美术和手工课,反而几门主科的成绩一直平平。一次数学考试居然考了个零分!谁知道蔡志忠从大衣口袋里找出钱包,激动地对女儿说:“现在有选择题、是非题,要一分都拿不到还真有难度!这个应该当传家宝流传下去!走,爸爸请你去吃大餐!”在太太的目瞪口呆中,父女俩开开心心手拉手出去下馆子了。

 不过在那顿庆祝“零分”的大餐之后,蔡志忠跟欣怡有了一次难得正经的谈话。蔡志忠问女儿数学是否很难,女儿叹口气说其实一点都不难,是自己不喜欢而已。蔡志忠又搬出狼来当例子了:有时候狼在荒野里饿得狠了,连土鼠这样恶心的东西也得吃,因为如果不吃,就没法存活下来。这时候就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了,而是必须。人也是一样,有时候必须做好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来积蓄力量和资本,让自己以后可以做喜欢的事情。欣怡听明白爸爸说的是什么,想了几分钟后终于乖乖地点了点头。

 欣怡18岁的时候去美国大学读室内设计和广告媒体学,蔡志忠用有息贷款的方式借给女儿一笔学费,并写明要在毕业后两年内全数还清。欣怡欣然接受了这笔贷款,上课之余到处 *** 打工赚钱养活自己。蔡志忠的意图其实很明确,要让女儿明白生活艰辛的朴素道理,要让她培养起从打击和挫败中自我拯救、自我鼓励的坚强意志。

 篇2:春花,向前冲

 脱下自卑的外衣。朱春花剩下的是满满的自信。

 转学到这所学校后,朱春花觉得所有的地方都不对劲。

 首先是名字。在以前的学校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喊她的名字,她总是很快乐地答应着,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像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样自然。可是现在,她最怕别人叫她的名字,因为班里那个长得很帅的单眼皮男生罗晓,总会在这个时候很及时地补上—句:“春花,上酸菜!”然后大家一起笑,直笑得朱春花脸蛋红得像秋天里的柿子,恨不能找个地方藏起来。

 其次是说话。在以前的学校里。大家都是一样的口音、一样的方言,谁也不会笑话谁。可是转学以后,新同学都说著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比她原来学校里的老师说得还好。夹在一群糯米一般柔软好听的声音里,她显得是那样格格不入。最要命的是上英语课,老师一让她朗读课文,大家就会在下面抿著嘴偷偷地乐。

 最后是衣着。平常大家都穿校服,朱春花没有觉得特别失落,可是一旦可以不用穿校服,她就傻了眼。那些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牛仔裤、镂空衫、公主裙,简直可以开时装释出会了。唯有她还穿着以前买的那些色调单一、款式陈旧的衣服,像一只灰濛濛的小老鼠。

 朱春花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小小的自卑像被摇晃过的可乐,稍一碰触就会四处流溢。她拼命地收敛自己,不与同学交往,不去人多的地方。她害怕那些嘲笑的目光、讥讽的话语和不屑的轻蔑,这些足以让她受伤,让她逃匿。只有独处时,朱春花才最快乐,她的拘谨和木讷会在这样的时光里烟消云散。她会和一片叶子上的青虫快乐对话,和一朵花儿惺惺相惜,和一只苹果做好朋友。  这天上英语课,老师又让她朗读课文。因为紧张她突然结巴起来,原本很好听的课文被她读得支离破碎,磕磕绊绊的语速和极其严重的口音混在一起,听上去很滑稽。罗晓终于忍受不了,捂住耳朵喊了一嗓子:“别读了,折磨死人不偿命啊!”有人小声附和,有人低声笑。朱春花的难堪达到极限,她的脸色由白变青,由青变紫,最后泪流满面,落荒而逃。

 因为此事,罗晓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要求他向朱春花道歉。罗晓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为了表示道歉的诚意,他给朱春花买了两块德芙巧克力和一个有小熊图案的非常漂亮的硬皮本。朱春花有些动心,她非常喜欢那个有香味的硬皮本,可是一想到罗晓给她的难堪,她就忍住了,白了他一眼说:“用这些就想换取我碎落一地的自尊,你也太会算账了。”

 罗晓低声下气地问她:“那你想怎样?”朱春花想了想说:“你教我普通话吧,我帮你补习功课。”朱春花虽然很土,但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罗晓指著自己的鼻子说:“让我教你说普通话?你还是饶了我吧?你基本上无药可救,没有多少重塑的可能了。有那精力你还不如放在学习上,考个重点什么倒是不成问题。”

 朱春花不屑地扔给他一个白眼:“我就知道你不行。你除了会讥讽别人嘲笑别人,其实什么都不行。”

 “谁说我不行?我还偏要试试,把你培养成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那样的普通话水平。”罗晓一下子被朱春花激得豪气万千。

 朱春花开始每天坚持对着小镜子练口形,并不厌其烦地找罗晓纠正和补充。罗晓居然也很快进入了角色,担当起老师的重任。

 学校举办英语大赛,主持人要从学生中选拔,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朱春花犹豫了好几天,想报名又怕同学们笑话;不报名,又觉得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检验自己的机会。她和罗晓说起自己的想法时,罗晓惊讶得把嘴张成了o型,但随即鼓励道:“去试试吧!你的成绩那么好,差距只在发音上,可是经过为师这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你也该期满出徒单飞了。春花,向前冲!”

 罗晓摇头晃脑的样子,让朱春花好气又好笑,她和罗晓击掌为盟,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力量,去报了名。

 听说朱春花报了名,很多同学都等著看笑话。谁知正式选拔那天,朱春花流利的外语、标准的发音,不但让同学们大吃一惊,也让主考的老师大跌眼镜。

 脱下自卑的外衣,朱春花剩下的是满满的自信。

 篇3:巩哥:总统后代,天才笑星

 每年的春节晚会现场,有一个人一出场总是那句口头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Ladies and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

 知道他是谁了吗?

 对!他就是冯巩,一个还没开口就能把你逗乐的笑星。

 说起冯巩,他的身世那可不得了!他曾祖父曾经是中华民国的代总统——冯国璋。虎父无犬子,冯巩的爷爷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实行实业救国,也是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身世这么显赫,冯巩为何走上艺术道路呢?因为到了冯巩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而冯巩从小就有文艺才华。当年,为了进宣传队,冯巩甚至偷偷卖掉祖传的一个大铁炉,买了一把胡琴。

 后来,冯巩拜马季为师,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先后与刘伟、牛群搭档,活跃于津京相声舞台。冯巩和牛群简直就是黄金搭档,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两张王牌,冯巩由此成为闻名天下的笑星。

 有一次,一个记者向冯巩提出要求:“我想采访一下您的妻子和儿子。”

 冯巩笑着说:“我的妻子和儿子,除了是我的妻子和儿子之外,跟别人的妻子和儿子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你还是别采访他们了。”

 那位记者紧接着说:“您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大家很想了解您的另一面,您不让采访怎么行?”

 听罢,冯巩把身子一转,背对那位记者,伸手将衣服往上一撩说:“你们不是总想了解我的另一面吗?请看,这就是我的另一面。”

 还有一次,冯巩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慰问演出,同台演出的有蒋大为、濮存昕等大腕。演出结束后,人们发现蒋大为的追星族差不多都是中年男歌迷,而濮存昕的追星族几乎全是 *** ,只有冯巩的追星族不但人数众多,而且男女老少都有。

 主持人朱军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就问冯巩:“巩哥,相声这么不景气,喜欢你的人却这么多,你说是为什么啊?”

 冯巩听后,指著自己的脸说:“这是因为我的这张脸长得老少皆宜。”

 篇4:追梦路上的小师妹

 2013年8月31日,我们戛洒镇小学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前全体教职工会议。进入会场时,我看到会场上一下子多了30多个陌生的面孔。那是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新加入我们戛洒小学教师队伍的成员。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的力量。突然间新面孔中有一个人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我仔细打量著这个人,终于认出了她。

 她的名字叫李兴凤,是比我低三届的小师妹。她2001年毕业于幼师专业,当时正值不包分配的年代,要参加工作必须通过招考那座“独木桥”。而那年我们新平县居然没有招考幼师,她连过“独木桥”的机会也失去了。经人引荐,她在我们镇中心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当时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但是她却兢兢业业地坚持了三年。三年后被辞退了,又到了玉溪一家民办幼儿园做了两年的幼儿教师。后来听说她与一个安徽人结婚生子,前往浙江和江苏打过工,回新平戛洒开过小吃店,到玉溪做过生意。再后来就没有了她的音讯。

 时隔多年,能在教职工大会上遇见她,着实让我意外。31岁的她不仅通过招考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更巧的是她被分配到我们的村完小——冬瓜林小学。散会后,我俩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从她的谈吐中,我知道了她为圆自己的教育梦而付出的艰辛。当时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她曾在中心校代过课,她到我们冬瓜林小学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好几个老相识。见面的第一句问话几乎毫无例外:“李兴凤,怎么来当老师了,钱赚够了?老板娘当腻了?”第二句话更是不敢恭维:“你的生意做垮了么,在商界混不下去了?老师的饭碗也不好端哦。”还有一些人戏称她为“新来的老教师”。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她没有回应,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地一笑置之。她的淡定处事,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暗暗佩服她的心胸与度量。

 当别人在闲聊的时候,我总是在办公室看到她的身影。有时她在备课,有时她在批改作业,有时她在学习专业知识。当别人在高调谈论自己的辉煌业绩的时候,她却低调地来向我请教她在教学上的不解与困惑。记得她说过一句话:“我应该比别人多努力,和同届的同学相比,我落后了13年;和应届的师兄妹相比,我没有了他们的青春。”她说得到,也做到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足以证明。

 作为村完小校长,我看到她这样努力,总想给她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因为我喜欢努力向上的人。也许上天待她真的不薄,2013年11月,镇中心小学要举办一次主题为“我的教育梦”的演讲比赛,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次机会给了她,她也欣然接受了任务。从写稿子到演讲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我原先还有点担心,有点顾虑,毕竟她已经脱离了教师行业好多年,不知道她的基本功被荒废了多少。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第一天她就写好了稿子,第三天的时候,她就自信满满地向我提出了请求,她要在校会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进行一次彩排。经过我的同意,她在全校140多名师生面前上场了,得体的穿着,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音,恰到好处的态势语言。现场静得连掉一根针也能听见。因为大家被她那高亢激昂的讲演吸引了,被她那青春励志的演讲内容打动了。伴随着她的一声“谢谢”,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第四天下午是我陪着她到镇上参加正式比赛的,我目睹了她讲演的全过程。仅仅只过了一天,她的讲演水平又得到了提高。我在惊叹的同时也不忘用手机录下那精彩的瞬间。17个村完小排名结果揭晓了,她荣获一等奖,得到了代表戛洒镇小学去县城参加比赛的机会。全县的选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老师,***有26人,可谓高手如云。而她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取得了全县第6名的好成绩。后来她还被邀请到全县各中小学巡回演讲,获得了“优秀宣讲员”的称号。

 不知不觉中到了收获成绩的七月。当我拿到全镇的成绩排名统计表的时候,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她所任的两个年级的数学成绩居然比上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要知道,这两个年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在拖我们村完小的后腿,被镇小学视为薄弱班级。而薄弱班级的“美誉”竟然止步于她的手中。在教师一年一度的履职考核中,她的综合成绩仅次于我,除了感叹更多的是钦佩,我庆幸能够带领这样努力向上的新人。

 9月份,我们镇小学组织了一次高效课堂技能竞赛,我和其他教师力挺她去参赛。因为她骨子里本来就有一股闯劲儿,也当仁不让地接受了使命。经过精心的准备,她夺得了数学组的冠军,又一次光荣地代表戛洒镇小学去县上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结果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她把好讯息汇报给我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遗憾,错过了目睹她力挫群雄的风采。

 2013年9月到2014年10月。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她为何成长得如此神速?当别人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啊!”一句很简短的话语,把功劳全部归在了我这个村完小校长的头上。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是她努力的结果,那是她坚持梦想的结果。

 是啊,曾经的代课教师,曾经的打工妹,曾经的老板娘,历经13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坚持?那是怎样的一种信念?那是怎样的一种毅力?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许多艰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敢和应届毕业生一较高下;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没有停下脚步,又付出了超常人的努力。她努力了,她奋斗了,她在30多位新教师中脱颖而出,甚至有些老教师也自愧不如。在我们镇中心小学她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新平县的教育界也小有名气。

 这,就是追梦路上的小师妹。

 篇5:“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他今年29岁,已经是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阶助理。他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

 小学留级中学倒数

 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于智博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我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

 转学初期,于智博听不懂“川音”,常常被同学们嘲笑,但这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其他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他说自己,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对智博的学习成绩,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对他说:“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就够了,为了几分点灯熬油不值得。”

 有一次,母亲参加了他的家长会,那次他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母亲回来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

 “小时候,是觉得好玩,中学时,体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风港。”于智博当时是校田径队的主力,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是他释放学业压力和树立信心的渠道,“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两个月掌握美式发音

 16岁的夏天,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但与最初“胜利大逃亡”的心境不同,密歇尔这个乡村小镇的现实让他“大跌眼镜”。

 作为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密歇尔高中是全俄勒冈州里规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学生还不到50人,学校只有一座连排的平房”。于智博承认,他当时的心理落差挺大的。

 语言关是于智博当时所面临的第一关,刚来美国的头3个星期,他发现自己原有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国的老师、学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多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即便没有人的时候,他也在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年轻的时候,只要想学,挺容易上手的”。

 从这所美国高中毕业班后,曾令于智博最头疼的数理化,竟让他“大出风头”。“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在那边,我考试基本上不离十地拿满分,还被提拔成数学老师的助教”。后来,同学间开玩笑时,会对他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

 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之后,校长私下告诉他,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从三流大学到名牌高校

 选择大学的时候,考虑到自费留学和成绩等个人条件,于智博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

 大二时,于智博开始计划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转学去名牌大学深造。经过反复权衡,于智博决定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密州大不仅学费比其他同级大学便宜,而且它的商学院拥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系。”

 进入密歇根州立大后,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里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院里学生的个人最高奖项——每学期所评选的一名“最佳学生”。后来,这个论坛保留了下来,还成立了相关的奖学金。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25岁的时候,他决定报考哈佛商学院,gmat测试他考了3次才通过。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海外大公司的职场历练

 2009年,于智博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求学生涯结束了,他邀请父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由于母亲是单身,曾经有一次被拒签的经历,为了保证离婚多年的父母能够在哈佛有一次相见,于智博甚至动用哈佛大学校长给母亲写了一封邀请函,请母亲前往参加毕业典礼。

 没有想到的是,远在重庆的母亲还是被拒签了。父亲得知了讯息后对他说:“儿子,不要伤心,我们被拒签是因为国家还不够强大,如果中国有一天成为真正的大国,恐怕我们拒签的将会是别人。”

 这话被于智博记在心上。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2009年,哈佛毕业之后,于智博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尽管与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来“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

 在花旗,广阔的事业前景等待着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回国发展。

 对于他的选择,父亲很赞成,他说:“在戴尔和哈佛,尽管有同事之间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战斗。今后的岗位需要的是协调各方,进而领导多个部门,需要更多的韧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在教育专家史青星看来,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还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在起跑线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