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是与自然主义文学相对立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媚美派。美痴派的初衷是“颠倒暴露人性丑恶面的自然主义,想找出功能美,陶醉于追求文学的意义。”这就是美这个词的由来。TANBI在日语中发音,原意是“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比如唯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沉湎于美,沉湎于美,详细解释是“包含一切美好事物,能让人感动的最无瑕的美。”这样的解释可以让外人快速掌握美的本质。后来这个词不知何故被日本漫画家用在BL(boy's love)漫画中,结果引申为泛指所有的美男子以及不涉及繁衍后代的男性之间的爱情感情,最后发展成为同性恋漫画的代名词之一。作为一种体裁,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流行于日本文坛,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影响了包括日本文学大师三岛由纪夫在内的许多小说家。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这个词逐渐脱离了它的本义,成为漫画中一种衍生产品的统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BL”,一种描写男女爱情的动漫(小说)作品。
在塔米、YAOI、BL等名字日渐流行的今天,对于大多数喜欢这个的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每个词都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时代,支持这类作品的复制,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文学严格区分开来。是的,本质上BL还是纯粹出自女性之手,只为女性服务的少女漫画分支。而这样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分支又是如何发展然后壮大的呢?纵观BL漫画的发展史,我们得到的可能只是一部并不浪漫的女性意识史...
沉迷于美——残酷的美,一个遥不可及的目的地。
20世纪中期,准确的说是1963年左右,日本发展了10多年的新漫画终于有了真正的少女漫画分支。
与男性作家画的少女作品和少数女性创作的作品不同,一直依附于男性漫画的女性漫画开始迈出真正的步伐,小学、谈心社、嬴稷社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少女漫画专刊或其他分册。然后在昭和41 (1966)之后的几年里,陆续出现了后来被称为“昭和二十四年”的年轻漫画家。
所谓昭和24年团,是昭和24年(1949)前后出生的著名少女漫画家的统称。经过近20年新漫画的熏陶和历练,这些热爱漫画又极具天赋的女性终于来到了人间。其中有池田理代子、美内铃惠、五十岚优美子等正统少女漫画家,还有萩尾望都、竹宫惠子、山岸凉子等踏足“BL”领域的先辈。当然,在当时,这类作品被称为“求美”或“少年爱”。
当时日本还没有专门的BL刊物,这类作品都是在普通的少女漫画杂志上连载。故事主题全是“非本土非当代”,主角都是15-18的少年,几乎都是悲剧。也许是因为出生年龄的原因,战后,战败的日本一直致力于经济复苏,但战争的阴云依然萦绕在头顶。当时女性还处于持续百余年的低下地位,经济和能力都依附于男性。于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窒息感”笼罩着所有女性。如果是普通的少女漫画,这种感觉会成为奋起的动力,让作品充满阳刚硬朗。在美的领域,这些展现了它的本来面目,残酷,矛盾,对现实的绝望。
把本该出现的“女性”换成一个异常漂亮的少年,极大地激化了故事中的矛盾,让情感冲突变得难以看见。角色本身往往会受到残酷和非理性的对待。而没有明显第二性征的少年身体,却意外地增加了美感,而且因为种种因素,可以强化和增加跨性别的“爱”。种种叠加,产生了不可抗拒的悲剧美。
六月,尖锐,残酷,浪漫...这是整个“少年爱”时代的特征。一开始可能已经收敛了,可以用更隐晦的方式表达。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1976左右,竹宫先生的《风与木之诗》(the Poem of the Wind and the Wood)而且,当时的少女漫画家并不像现在这么草率,往往用毕生的热情和努力去创作,所以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近乎完美的水平,今天读来也不亚于精彩。
就这样,乘着时代的风,一个如梦似幻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没有看不出来的,没有不好看的,只有能不能经得起力度的差异,才是真正把“美”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但黄金时代太短暂,在1984两部作品连载后戛然而止,在另一种潮流的驱动下提前进入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