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结合往往不一定有美满的结局。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好女孩被渣男抛弃的故事。哦,不,这是个意外。
“好”女孩更容易被渣男吸引。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传统意义上的好女孩就是温柔、谦逊、体贴、听话。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被渣男抛弃和被家庭暴力虐待的女孩都属于这一类呢?
这些女生有一些相似的背景特征,大部分都有从小家庭出来的强势严厉的父母。例如,著名青年作家姜在“圆桌学校”的节目中承认,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很容易就遇到了。她在节目中分享,说和她分手后有个男的给她打电话,威胁她,说如果相处不好就要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她也想尽一切办法想摆脱对方。
另一类女生会因为家人对她们冷漠,忽视她们的存在,不自觉的去迎合和讨好别人。比如在广东潮汕,“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很多家庭都想尽办法生男孩。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从小就习惯迎合父母,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
这种相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模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在长大后,还是会不自觉地被能让我们重温和体验童年时与父母相处的感觉的另一半所吸引。即使这种感觉是痛苦的,潜意识也会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
那些顺从体贴,性格谄媚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吸引,正是因为她们傲慢、专横、冷酷的性格态度,会让她们不自觉地把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模式投射在对方身上。
大多数渣男经常是“控制者”
渣男通常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通过压制女生的想法和行为来满足女生的控制欲,通过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人称为“控制者”,而谄媚的女孩则是“依赖者”。控制者与被依赖者的关系不仅限于恋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很常见。
一般来说,正常的人际关系会让一个人试着去理解对方。
而控制者,通常看不见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有独立人格。
我有一个朋友的男朋友是典型的控制欲很强的人。他总是在吃饭前问她想去什么餐馆。当她决定发给他的时候,他会觉得她的选择不好,最终会去他想去的餐厅。他们一起吃饭,他会直接点餐,最后问甚至问她想吃什么。当然,他会买单。
当他们意见不一致时,很难和他坦诚交流。他要么用自己的逻辑反驳她,要么不回应,甚至翻脸,认为她很讨厌。
更严重的控制者,他们会对另一半的服装、香水,甚至微信头像提出质疑和批评。
他们似乎看不到真正的另一半,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对方内心的想法。一切只能按照他的意愿去做,我们看不到他真实的内心想法。
所以,表面上看可能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孩被“霸道总裁”征服的故事,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一个“控制者”和一个“依赖者”之间的虐恋。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投射认同”,是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有限的方式进行行为或反应,而控制者在依赖者身上实施这种投射的人际行为模式。
投射同一性有两种逻辑。一个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好的方式对待我,让你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但还有另一套逻辑。我知道你不会以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所以我先把“坏”投射给你。如果你认同了这个“不好”,就相当于验证了对方的判断,但实际上是他自己归纳的结果。他心里想,你受不了,就是对我不好,其实就是不喜欢我。
比如一个男人给女朋友打电话,对方不接,他会打很多次,甚至直到对方接。问对方为什么不接电话,女朋友说她刚才很忙,想晚点再打。他说你可以先回答,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有强盗逻辑吗?
他认为他的女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先接他的电话。如果他的女朋友有,他认为他们关系很好。
但如果女友认为他处理事情时选择不接电话,事后再回复,就会否定对方做法的合理性,认为对方是坏人,甚至可能提出分手。
男性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种心理机制,周围的人就会产生严重的被限制感,在他面前不断变成坏人,会让周围的人很容易离开他,这就验证了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个坏人,没人喜欢我。”"
管制员是怎么培养的?
是什么让这些人成为控制者?
从属通常有控制的父母,但是控制者和父母的关系是相反的。他们的父母脆弱依赖,需要孩子照顾自己。他们从关心和支配父母中获得最初的价值感。长大后,我渴望重复这段感情。
还有一种情况是控制者和母亲严重分居,或者小时候没人照顾,不满。长大后,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把这个形象强加给这个人。因为他们童年受过重伤,害怕分离,恋人的独立意志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他们希望世界“如他所料”。当生活中出现意外时,他们会有失控的感觉。他们觉得自己没想到,说明自己又穷又坏,觉得世界都一样。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斯·埃文斯告诉我们,控制者有三个基本的内在需求和特征:
1.控制者非常注重外界的认可和接受。
控制者从外到内塑造自己,他们要把自己塑造成他们所相信的样子。
控制者的内在逻辑是,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如果我是对的,那么你一定是错的。
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情感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2.我宁愿放弃自己,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
他们会把外在的形象当成真实的自己,所以名牌的衣服,豪华的汽车,漂亮的配偶,体面的工作,都可以让他们自我感觉更好。
还有另一种控制者,完全与社会规范对立。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走极端。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在上海杀妻的男人。杀死妻子后,他用妻子的微信和对方父母聊天,用她的信用卡制造各种假象。事实上,这是为了继续保持他的外在形象。
而我认识的一个管制员,穿衣服很有品味,看起来很干净,随身带着好几包纸巾。但后来我去了他住的地方,傻眼了。物品散落一地,衣服堆在沙发上没叠好,厕所几乎没人打扫,我都不忍心直视。我还看到垃圾桶附近有几只蟑螂在爬。他真的只在乎自己的形象,周围的环境似乎对他没有影响。
3.文化习俗的影响
控制者通常会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常常过着别人想要的生活。“你需要XXX才能成功”、“只有这样你才能好看或者帅”、“除非有人喜欢你,否则你什么都不是。”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自信、冷酷、专横,但实际上内心往往感到无能为力,极度缺乏安全感。
如何化解关系中这种不恰当的控制关系?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破幻想。
让控制者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理性,你的感受也是合理的。
世界不按你的意愿运转,但同时又是善良的。失控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美好的。
如何打破错觉?武志红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事业有成的男生,追了很久都追不上一个女生,最后还是放弃了,很郁闷。他去请教他。在咨询过程中,武志红先生觉得这个人实际上是快乐的。他发现了一些细节。男人说,女孩一直很温柔很机智地拒绝了他。后来那个男的向他承认,他其实是幸福的,因为第一次觉得别人也有独立意识,这个人很好很善良。这种感觉打破了他的幻想,颠覆了他之前认为只有自己是好的,其他人都要服从他的意愿的幻想。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控友在吃五羊牌雪糕,是广东几十年的老牌子了。我随口说,你是不是从小也喜欢吃这个?他瞬间表现出对我的鄙视,说我没智商,外省也没有这个牌子。一般人会觉得他不懂换位思考,但重点是他是理科博士生,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我立刻对他报以微笑。我说,我怎么知道你那边没有这个牌子?你怎么能用这个衡量人的智商?他看我态度好,也没反驳他说的有道理。
如果我们以“坏”的方式回应控制者,他们的防御心理会更强,幻觉会更严重。只有“爱”才能帮助控制者慢慢驱逐内心深处的恐惧。
难怪李安导演说:“我不会教我的孩子孝顺,我只会教他如何去爱。”
人性的不完整是因为爱,人性的完美也是因为爱。
控制者不懂爱,依赖者的迎合和讨好不是爱。
一个人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一致,才能付出真爱。
就像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他的潜意识明显渴望得到更多的爱,但又害怕付出爱后被拒绝,所以通过意识层面在语言和行为上把另一半推开显然不是爱。
迎合内心爱的缺失的依赖者,往往会把对方的控制和物质关怀误认为是爱,进而更加依赖对方,但这不是爱,而是索取。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