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从何而来?
湿邪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湿邪是由于潮湿的气候、涉水淋雨、潮湿的室内对人体的侵袭而引起的。但是,内湿与内脏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但是,两者互为因果。外湿会加重内湿,内湿会引起外湿。所以如果不及时祛湿,湿气就会越来越重,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人对湿气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冬天好干燥,没有水分。
很多人认为多雨的夏季是湿气盛行的季节,但是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所以没有湿气。
其实秋冬就是“寒”,“寒必有水伴”。寒气更重,湿气更重,寒湿交织。所以冬天容易形成“寒湿”,夏天则更“湿热”。
误区二:游泳蒸会加重湿气?
先说游泳。在游泳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水分和湿气通过毛孔渗入体内,但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对四肢、躯干、脊柱、心肺功能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水分的排出。
出汗和洗澡有助于打开全身皮肤的毛孔,湿气会随汗液排出。这种引流方式特别适合不爱运动的人,但是时间太长可能会引起虚脱甚至缺氧,一定要把握好度。
误区三:祛湿一定要多吃辣吗?
在中医中,辣椒味辛,有温散之功,使人发汗,确实能驱散体内湿气。但这里所指的湿气是“寒湿”。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引起痤疮、咽喉痛、口腔溃疡等。尤其是过敏体质、肠胃不好、有哮喘的人,吃辣椒会加重病情。
已经很潮湿了。还在做“加湿”吗?
与外湿相比,内湿更应受到重视,因为内湿表明肝脾不和,阳气虚弱,导致水湿滞留体内,属于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
而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容易加重体内的湿气。看你中招了吗?
熬夜,过度工作
古书《脾胃学说》指出,疲劳先导致脾病。脾脏受伤,体内水谷的运化受到影响,自然会加重体内的湿邪。
建议:注意劳逸结合,每天23点前睡觉。
久坐的
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疲劳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出。
建议:每次坐1小时,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贪凉或重口味
喜欢吃生冷食物或凉性果蔬,或喜欢吃油腻、太甜、太咸的食物,都会增加肠胃消化的负担,胃动力不足,经络不通,从而增加湿邪积聚的机会。
建议: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烹饪凉性食材时,最好加入温热的调味料(如葱、姜等)中和。
对酒精上瘾
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转化为无毒的乙醇排出体外,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长期饮酒的人脾胃虚弱,接受不了腐烂的水谷,发质微妙。如果水精不能分布在四个地方,就会积聚。
饮食祛湿
祛湿的首要任务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适度均衡。豆类大多具有健脾祛湿的特性,适当吃一些豆类;多吃荷叶、桑叶、蜂蜜、白萝卜、紫菜、扁豆、海带、木瓜、山药、冬瓜、莲子、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