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该校范校长解释,当众砸的手机不是从学生手里没收的,是老师的旧手机。考虑到很多学生喜欢晚上躲在被子里看手机,屡教不改,学校想通过砸手机来吓唬学生,其实只是善意的谎言。
对于一些理性的网友来说,还是理解学校这种“以身作则”的操作。毕竟先违规的学生要承担后果。学校一再要求不要携带手机,但仍有学生“顶风作案”,通宵打游戏。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学校还是视而不见,或者只是口头警告而没有实际处罚,那无异于纵容和默许。
另外,校长和老师演的这出戏,其实是达成了某种教育默契,目的是为了学生好,只是手段略显粗暴。本来是煞费苦心,现在社会曝光后,打破了学校的内部规定,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纸老虎”。这是大众更愿意看到的效果吗?
家长们口口声声说老师要多关心孩子,但这一次,老师们绞尽脑汁想出的“怪招”遭到了不少非议。很多人都在质疑,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否真的需要社交平台和舆论对一切进行细致的监督。类似于当众砸手机的“霹雳”,是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判断错误的吧?
回想学生时代,我们带着手机、杂志、漫画去学校“偷看”。老师抓到我们,我们要第一时间没收,期末要求拿回来。有些抵触情绪比较强的同学会直接和老师吵架,甚至发生肢体冲突。那时候,这些事情在父母眼里显得那么正常。谁没见过老师说学生,打学生,罚学生跑步之类的?
但是现在,老师对学生做这些看似过分的惩罚。一旦在网上传播,被舆论发酵,很快就会达到网络教育的程度。有时候老师连工作都保不住。很难说这是学校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长此以往,老师们还敢管吗?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过激行为也要及时制止或曝光。例如,浙江省余姚市一名中学老师在课堂上殴打一名女学生,不仅揪她的头发,还扇了她几个耳光,导致她眼角出血,头皮和脸部肿胀,甚至不敢再去上学。再比如老师接触过学生的情况。
不可否认,在我国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会有这样严重不合格的“败类”。面对这些人,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打击他们,还校园一个纯净和安全。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老师在手机上戳破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操作,我们应该这么敏感和认真吗?确实有些同学会被老师粗暴的做法吓到,产生心理阴影,甚至私下批评。但有时候教育不能全是温柔和糖果,及时的警告和威胁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只要学校和老师能守住底线,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就不要太“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