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最有创造性和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马拉加梅塞特。父亲朱安·鲁伊斯·布拉斯科是本地圣·特尔莫美术学校的教师,后来又担任过市政厅里的美术馆馆长。毕加索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美术天赋。他学说的第一句话是“毕斯、毕斯”,毕斯是拉毕斯的简称,意思是铅笔。
1891年,毕加索全家迁到拉·科罗涅。毕加索就在当地小学读书,学习成绩很不好,但却极为喜欢绘画。有一次布拉斯科为了完成他的鸽群图任务而感到苦闷,就把工作交给了儿子。当他回来看到已经画好的鸽子栩栩如生,布拉斯科惊呆了,立刻把自己的画笔、调色板及颜料送给儿子,发誓从此不再作画。此时毕加索只有14岁。以后,布拉斯科尽全力教育毕加索,正是这种扎实的训练,为毕加索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895年,布拉斯科到巴塞罗那的拉·隆贾美术学校任教,于是毕加索全家迁居到巴塞罗那。此后,毕加索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随父亲学习绘画。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一幅名叫《科学与仁慈》的画,结构严谨,形象生动,在马德里美术展览会上获得好评,并在马拉加展览会上荣获了一枚金质奖章。这年冬天,毕加索来到马德里应试。在考绘画时,他仅用一天就完成了别人一个月才完成的绘画,而且成绩优异。于是毕加索进入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高级班就读。但是学校因循守旧的学习方法,使天资聪颖的毕加索十分厌恶这样的学校教育。第二年春,毕加索染上了猩红热病,不得不返回巴塞罗那养病。养病期间,一位朋友邀请他到荷尔坦·德·圣·朱昂旅游。在朱昂,一切都令他着迷: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以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农民。他为此画了一些素描、景物画。另外,他的精神也得到了彻底解放,个性也受到锻炼。1899年春,毕加索回到了巴塞罗那,经常到艺术家云集的“四猫咖啡馆”去。在咖啡馆里,他画了一些漫画、肖像。他的第一幅素描刊登在《朱旺蒂》杂志上,是为诗人布列特曼诗集所绘插图。另外,他还为诗集《是与否》画了素描,风格近似北欧象征主义。
蓝色时期(1900——1904):当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的探索感到厌倦时,就邀请画家卡扎热马斯一起到巴黎去。在巴黎,他们访遍了咖啡馆、博物馆、剧院,对德加、凡·高、高更、土鲁斯一劳特累克等绘画大师的作品非常赞赏。毕加索还和另一个工业家签订了购画合同。从此,毕加索就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家。
1901年3月,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首次画展,但毫无收获,未得到公众的欢迎,这一年毕加索过着极度贫困生活。冬天为了取暖,甚至用粉笔和素描画生火来取暖。毕加索在西班牙住了一年多,画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人生》(1903年)、《老吉他手》(1903年)、《熨衣的女人》、《盲人用膳》等。这一时期作品大多以穷苦饥饿的人为模特,形式上是静止的、悲剧性的,蓝色调更加强了灾难和不幸、失望和孤单。并且夸张的盲人形象经常出现。这表现了毕加索在追求一种新的造型风格,并逐渐走出学院派的影响,但是还未能发现自己的个性。
粉红色时期(1904——1906):1904年4月,毕加索动身来到了巴黎,住在了阿维农街13号——“涤舱”,即现在埃米尔一戈多广场。这个地方曾经住过很多著名艺术家,如高更等。在这里,毕加索结识了他的第一个情人——费尔南黛·奥利维埃,一个美术学院女学生。
在涤舱,毕加索的工作室成了法国和西班牙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马蒂斯、洛朗、杜菲、马尔库西等艺术家以及作家阿波里纳尔都是常客。在这种文化创新的气氛下,毕加索受到很大熏陶。他这一时期作品题材以描写马戏团生活为主,绘画形象虽然还留有蓝色时期的忧郁,但让人看起来并不孤寂,如《卖艺人的一家》(1905年)、《站在球上的少女》(1905年)。
黑人时期(1907—1909):1904年,毕加索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格斯鲁德·斯坦因,并和她结成了好朋友。毕加索在为斯坦国画像时,细心研究了伊比利亚铜雕以及非洲黑人艺术,从中得到启发,再加上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及格列柯等人的影响,毕加索先后创作了《亚威农少女》、《荷尔坦·德·埃勃罗》。在这些画中,毕加索表现了一种原始的艺术,以疯狂的破坏者面目出现。表明毕加索已经超越了自然主义者的界限,超越了绘画大师库尔贝和写实主义绘画的实证主义基础。但毕加索的创作引起了朋友们的议论,几乎被全部否定。马蒂斯认为《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是一种对艺术的暴行,企图嘲笑现代运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加索的朋友们都先后承认这幅画有独到之处,认为这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而且是现代运动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立体主义时期(1909—1925):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绘画而受到嘲讽。但是不到10年,立体派就影响深远,不但在绘画上,而且在其他艺术领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立体派对艺术作用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挑战,把艺术从唯心主义泥坑里拯救出来,使艺术摆脱了仅仅为创造美这一目的。
1912年,毕加索遇到雕刻家马尔库西太太亨贝尔,两人一见钟情,私奔到拉斯贝尔定居。在这里,毕加索开始研究各种技法,创造了综合立体主义画风。
1917年,毕加索和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为演唱会设计服装。在芭蕾舞团他结识了女舞蹈演员奥尔伽·柯克洛娃。第二年,他们在西班牙结婚。他和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到1924年。1920年,他为斯特拉文斯基《皮尔西佰拉》绘制的布景、服装,因显示出一种极为奇特的戏剧结果,而备受重视。在实践立体主义的同时,毕加索也在探索新古典主义,作品有《扮作滑稽角色的保罗》、《扶手椅中的奥尔伽》。
1924年,安德烈·勃雷东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1925年,毕加索参加了在比埃尔画廊举行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其中,《三个舞蹈家》就是毕加索这一时期作品。不过,毕加索不承认自己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1930年,毕加索又专攻雕塑,创作了《头像》(1931年)、《女人头像》(1932年)、《女人与苹果》(1934年)。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1937年,毕加索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狂轰滥炸格尔尼卡市而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350.5厘米×782.3厘米)。在这幅油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头惊慌失措的公牛向远处凝视;画面上部的太阳里面装入一个灯泡;在画面中部的马高高昂起头,表示出反抗的样子;画中最感人的是四个妇女。一个妇女从着了火的房子里跳下,向上伸出双臂和脖子,表现出她所处绝望的真实处境。还有一个妇女半裸着身体,惊慌失措地从房中跑出来,她的双脚生动地表现了她多么需要依附大地。从这些对妇女不幸及痛苦的马生动的勾画上,我们能够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另外画中也表现出了对最后胜利的大胆展望。
法国沦陷后,毕加索仍留在巴黎。尽管纳粹分子称他为“颓废艺术家”,但毕加索仍坚持画画,反映出自己孤寂不自由的悲伤心情。这一段时期的画有《梳头的女人》(1940年)、《有牛颅骨的静物》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毕加索同年加入了***产党。他宣称:“我加入***产党是我全部生活的必然结果……我不是简单地认为绘画仅是供人取乐和消遣的艺术,我愿通过作为我武器的素描和色彩,永远深深地渗透到人们意识中去。以便使这种认识有朝一日把我们引到解放的道路上去……”
1945年,毕加索受到版画家费尔南黛·穆尔洛鼓励,开始创作石版画。为他做模特儿的弗朗索瓦丝·姬洛激发了他的艺术天才,画了《女人一花》(1946年)、《生命的欢乐》等。不久,毕加索与姬洛相结合,但到1953年,他们又分开了。
1947年,毕加索在瓦洛里受艺术家普桑的《萨比尼的掠夺》一画启示,开始从事陶器制作。他极为用功,仅一年时间就制作了600多件陶器。1948年展出了其中的150件,他的陶器大都变形,形状有鸽子、女人、秃鹰等。
1949年,巴黎世界和平大会委托毕加索创作素描《白鸽》,以作为全世界和平的象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毕加索从人道主义出发,画了《朝鲜的屠杀》来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1952年,他又创作了大型油画《战争与和平》。1953年11月—1954年2月,他画了一些自我剖析的作品。1959年7月—1960年6月,他画了《皮卡多的史诗》。接近暮年的毕加索,虽然已经取得了世界声誉,但仍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他在85—90岁时,画了三组新异的素描,以神话、马戏团、饮酒作乐等为题材。
1973年4月8日,一颗艺术巨星陨落了。毕加索死后葬在伏威奇尔格别墅入口处。从这里,可以看到不远处风景秀丽的圣维克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