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Claude M. Steele)在《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来就带着有色眼镜,同时遭受着各种偏见。
比如作者克劳德·m·斯蒂尔是黑人,所以他住在美国芝加哥。如果他想游泳或滑冰,他只能在一周的某一天和有限的时间里在高尔夫球场当球童,他也被告知不要招募黑人。这种困境不仅限于黑人。一个白人学生上了一门以非裔为主的课程,但结果是他很难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如果不小心,他的黑人同学会认为他有歧视,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闭嘴,这导致了他成绩的恶化。
一名非裔美国人的情况甚至更糟。当时,他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他曾经穿着学生服走在芝加哥海德公园社区的大街上,发现走在路上的人变得非常紧张,有的甚至跑到马路对面躲避;起初,这名男子试图保持冷静,微笑着和路人打招呼,但他很快发现,每个人都因为他自己的存在而紧张,于是他不得不主动向小路走去。后来他通过吹口哨古典音乐来放松,周围的人也减少了敌意。
在很多美国白人眼里,一个黑人成年人很可能是暴力或者缺乏数学能力,这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当黑人演奏白人喜欢的古典音乐时,路人暂时放下了他与其他黑人不同的刻板印象,这其实很可悲。
克劳德·m?斯蒂尔教授认为,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象征和负担,有时会让人过于努力,有时会扼杀自己的天性。
1987,克劳德·m·斯蒂尔去密歇根大学教书,对一群黑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朋友圈是按种族划分的,基本没有白人朋友。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克劳德·m?斯蒂尔还发现,黑人学生的学习水平普遍不如白人、亚裔和其他族裔。关键问题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校园里和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
克劳德·m?斯蒂尔被邀请到西北大学,帮助解决黑人学生学习成绩差、辍学率高的问题。但是他发现,学校行政人员讨论问题的时候是在一个很舒服的会议室里,但是到了和黑人学生交流的时候,却只是在一个很拥挤的小教室里,黑人学生也有很多苦水要倒,因为刻板印象的伤害,他们很无奈。
1968年4月,美国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第二天,爱荷华州莱斯维尔的一名小学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黑人的艰难处境,人为地将白人孩子分为蓝眼组和棕眼组。首先,蓝眼睛群体歧视棕色眼睛群体。结果蓝眼睛组的孩子很安心,而棕眼睛组的孩子却很沮丧。到了第二天,蓝眼睛的那一组就泄气了,而棕眼睛的那一组就正常了。这说明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很大。
刻板印象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标签如何发挥巨大的力量,最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身份认同,自由发挥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