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故事 - “馅饼”变成“陷阱”是怎么回事?

“馅饼”变成“陷阱”是怎么回事?

漫画/高月

相关专家表示

二维码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相关部门对非法二维码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非法二维码链接层出不穷。

一方面,公民需要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二维码的监管,规范应用标准,提高安全门槛,杜绝二维码乱象。

从2016开始,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家商场出现了免费的照片打印机。市民可以用手机扫描贴在机器上的二维码,免费发送照片并打印在机器上。就在很多年轻人为这种“等最好”的时尚和便捷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心其中隐藏的恶意营销和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其实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国内很多地方,用户的隐私在扫码打印照片后被泄露甚至窃取。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从法律上讲,如果用户免费扫码打印照片,如果隐私泄露,打印设备提供商和商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违反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维权,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操作。

福利其实就是微信营销。

只需扫描微信,关注即可免费打印照片。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引起了大众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些免费打印机都放在人多的地方,所以特别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等的时候过来扫一扫打发时间,打印出来的照片质量也不错。一开始觉得很有意思。”2016年8月,石家庄市民肖某在市区某商场餐厅外第一次接触到免费打印的扫码。她告诉记者,只要打开微信扫描机上的二维码,关注微信官方账号,把手机里的照片发送到微信官方账号平台,然后在打印机上输入打印码,就可以免费打印照片了。

肖某所说的照片免费打印机,就放在商场某连锁餐厅门口。机器上有四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二维码,说明都是美食的微信官方账号。用户每关注一张,就可以免费打印一张照片。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到20分钟,就有4位市民前来打印照片,其中一位还学会了打印全家福照片。

“这台机器已经放在这里几个月了。刚开始,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来冲印照片。最多时,他们一天可以打印近500张照片,一个月可以打印3000张照片。”当被问及石家庄一家连锁甜品店门口设置免费照片打印机的目的时,该店负责人直言,“免费打印照片是噱头,只是为了增加微信官方账号的微信粉丝数量。一个粉丝只能印一张照片,一个月能增加粉丝3000左右。”

其实所谓的“免费打印照片”就是微信营销的一种。放置机器的商家不仅可以减少平等顾客的厌烦,还可以通过免费打印照片有效吸粉,扩大营销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其实像上述甜品店这样自己购买照片免费打印机的商家并不多,更多的是相关运营企业免费提供给商家。市民们关注的微信官方账号,并不是相邻商家,而是专门的商业微信官方账号。“通过扫码打印机在相关店铺的精准投放,可以吸纳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订阅用户。目前企业旗下的几个微信官方账号的粉丝总数已经相当可观,微信官方账号在向客户推送图文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了这类扫码打印机运营企业的盈利模式,关键是通过吸粉运营公众公司来吸引广告主的投资。

“如果只关注某个商家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最多会被收藏微信和个人微信号的照片,但如果扫码器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我会把个人照片传过去,总感觉有点不安全。”打印了几张照片后,肖某开始有了隐私泄露的隐忧:照片免费打印机的运营公司有多台打印机,要打印的微信用户信息和照片数量巨大。如何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用户通过微信发送的照片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电脑后台,我们会定期清理,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不得向外界传播照片,所以不会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上述甜品店负责人说。但如其所言,虽然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没有相关的约束措施,只能靠后台工作人员的自觉自律来约束行为,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恶意营销窃取信息

明明只扫了一个二维码,却发现莫名其妙关注了一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这些微信官方账号每天发垃圾信息,删除速度赶不上继续关注其他微信官方账号的速度;我扫描了商家的二维码,却发现是别的微信号...近日,国内多地出现用户扫码免费打印照片遭遇“陷阱”现象,有的被迫“圈粉”,有的甚至账号被盗,遭遇电信诈骗。

“看起来都很美,但有的是‘馅饼’,有的是‘陷阱’。”石家庄某大型超市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市民通过微信扫码免费打印照片可能遇到的风险。

据报道,一些商家故意提供虚假链接或人为在机器上覆盖一层二维码。扫描这些二维码后,会进入广告平台;部分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在程序中是“手脚”。如果扫码,就会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不断弹出广告,甚至自动进入广告链接。

恶意营销只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个人隐私泄露,财产受损。一些微信官方账号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信息,将真实信息与个人照片进行比对后,就有可能全面掌握用户的敏感隐私信息。作为网页的链接路径和程序的下载界面,一旦二维码被扫描链接到不法分子提供的特洛伊病毒程序,当消费者在手机上操作绑定的银行卡时,账户密码就会一览无余,银行卡里的钱就有被盗的风险。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是商家的广告平台。为‘免费’打印照片以博取关注是一种营销行为,应该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金辉表示,消费者扫码后,如果隐私泄露甚至被盗,可以向打印设备提供商和商家提起维权。

刘金辉认为,扫码打印照片机的经营者、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二维码真实链接方向和扫码后果的情况下,引导消费者操作,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链接进广告平台。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这种行为剥夺了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图和兴趣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如果机器操作者和商家未经许可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些情况将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使部分商家没有非法获取用户隐私,但对于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机器提供者和商家都有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刘金辉表示,公民因保管不当或非法倒卖而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失的,机器提供者和商家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规范市场,加强监管

随着二维码在服务、支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现在已经进入了“见码就扫”、“见码就买”的时代。然而,二维码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由于许多“有毒”二维码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2016 11 10月,石家庄市区街道两侧停放的多辆车被贴上了与以往不同的“违法停车罚单”,上面还印有二维码,要求车主两天内通过微信扫码缴纳罚款,否则将面临扣分处罚。当失主用手机扫描“罚单”上的二维码时,手机上出现了一个微信转账界面,上面显示着卡通警察形象和“转账至非法处理”字样,并标注了100元的金额。选择转账,输入支付密码和金额,钱就转账了。然而,这些还盖有“石家庄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公章的“罚单”都是假票。

目前,* * *在全国多个城市享受骑行。但最近发现* * *享骑上的二维码有问题:有的贴了除“扫码骑走”之外的其他二维码,有的在原来的二维码上贴了新的二维码。扫描后,会出现一个传送界面。多地警方证实,这也是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制造的新骗局。

一方面,二维码生成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相关软件随意制作和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包含什么内容也没有规律可循;一方面,司法实践中对非法二维码链接的监管和处罚难度较大。二维码乱象频发,几乎让人谈“码”色变。

据了解,由于二维码只有被消费者扫描后才能查出是否违法,传播具有隐蔽性,无法进行事前审核和全程监管,因此只能被动等待举报。不法商家和不法分子为了达到窃取隐私、账号等非法目的,不断更新二维码,或者在目的实现后删帖、开新号,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而且由于网络虚拟的特点,很难找到肇事者和受害者。

“免费打印的扫码照片中,照片上出现的商家信息很难指向实际责任人,而且是免费打印,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在法律上认定责任主体和界定过错程度。”刘金辉说,这些也成为非法二维码难以管理和查处的原因。

“二维码只是一种信息编码方式。拿刀救人还是伤人,关键看谁手里。”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陈雪表示,从恶意广告到金融诈骗,一切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二维码只是作为网络诈骗链接的切入点,二维码使用缺乏监管、行业门槛低才是其存在安全风险的根本原因。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外二维码技术在国内应用广泛,其开放的市场应用模式导致安全问题频发,难以有效监控。随着二维码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安全性应受到重视,政府部门应制定和推广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二维码技术标准。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二维码监管办法,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实施犯罪和窃取个人信息行为,净化二维码领域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目前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恶意手机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从信誉和认证入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保护用户合法权益。”陈雪坦言,在行业和技术标准出台之前,消费者在“扫”的时候要提高安全意识,尽量先核实二维码的来源,选择正规企业和商家公布的二维码进行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