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大辫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清朝的吗?被古代人接受了吗?

大辫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清朝的吗?被古代人接受了吗?

不是,秦朝的时候男人就有编辫子的习惯了。

陕西兵马俑的发型都是编发,但是秦朝灭亡以后。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提倡楚文化,所以编发的习惯逐渐消失。

被申请人:阿斯克勒庇俄斯_ 83-举人5级7-31 15:15。

编织

开放分类:典故、词汇、汉语、词典、汉语词典。

自从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中国人脑袋后面拖着的长辫子,百思不得其解。一位亲身参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曾说:“多少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怪的民族:他们剃光的头发、梳成辫子的头发、眯起的眼睛、奇装异服和女人毁容的脚,长期以来为漫画家提供了创作滑稽故事的题材。”[1]以至于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欧洲一些国家的人们把编辫子、穿奇装异服作为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到中国旅游的广告。

其实,讲剃头编辫只是17世纪中叶满族入主中原后形成的一种习俗。在此之前,中国人不刮胡子,不编辫子。韩非子说:“古人有文身。”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古代不文明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有了美的观念,头饰也发展起来,逐渐演绎出一套更加复杂的礼仪。自从孔子发出“身有皮囊,父母不敢损之”的训诫后,捍卫头上的头发不仅是一种审美需求,更具有伦理意义。于是,万的头发上扎着流苏,戴着皇冠,严肃而邋遢。不仅中原人需要这样做,地处四方的少数民族也需要这样做。如《汉书》说:“终军写时,请冠以长缨,以押南越王。是使越王,越王请命名家养属。”这股风越吹越烈,理发就会成为一种惩罚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理发才会作为一种惩罚来实施。三国时期的曹操,因为自己的马踩到了麦田,违反了自己的军纪,于是用自己的剑割断了蓝丝,以示对军队的感谢。从秦汉到明清,头发不能损伤的祖训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始于塞北,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因为骑马的缘故,我长期有编辫子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是剃发编辫子的人。他们的发型是“半剃半留”。他们在额头处引一条直线,线前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的头发垂在脑后。这种习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了多长时间,现在很难确认,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出现在宋代。李信传《炎立年志》记载:“炎立三年,金元元帅府禁民穿汉服,令不及款式者,杀之。”《宋史》记载了刘启抗金的事迹,说:“天已黄昏,天天下雨,闪电到处照,见辫子者,需斩尽杀绝。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祖先有过这种强迫理发的先例。几百年后,当满洲八旗越过山海关,进入山海关,推翻了腐朽的明朝,建立了清朝的统治,清朝的统治者开始大力推行剃发编发制度。1645年,清朝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本公告发布后,直隶各省,北京内外,十天之内一律剃发。如果你不爱惜头发,巧辩,绝不轻贷,你的臣子就不得剃发,否则你就杀无赦了[2]。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发令”。从此,头发的命运不再是个人喜好,也不是伦理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在精神上彻底征服汉人,把剃度作为臣服的标志。为此,他们不惜以死相威胁。口号是:“离开你的头,离开你的头发,离开你的头。“当然,这是汉人所不能接受的。一缕头发不仅受父母影响,还成为效忠明朝的象征,绝不能剃掉。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鬼,不为光头!"

反抗很激烈,满清统治者的镇压很残酷。多少可怕的历史悲剧在血雨腥风下上演?江阴第10天,嘉定三个屠夫,多少人倒地。最悲剧的是“江阴初十”,农历六月初二。江阴人以阎应元、陈明宇为首,誓死效忠明朝,守城81天,杀了7.5万将士,杀了6.7万城墙上的勇士。破城时,清军屠城十天,直到杀城才封刀。17万多军民死在清军的刀下,只有53个老少幸存。有诗为证:

八十日,戴法效忠于他,代表十七朝人民。

六万人同心死,大明三百里。

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的一个个崩溃,人们光复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人们停止了反抗,最终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还有辫子,也一个个留了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变得麻木,习以为常,不再觉得这不顺眼,也不再觉得这是蛮族的习俗。甚至扎辫子也成了中国人的一种自然习俗。人们不仅对编辫子感到舒服,而且习惯于编辫子,注重如何编辫子,尤其是官宦家庭和富豪家庭的公子哥儿,他们用各种装饰品装饰辫子的末端,为了时尚而招摇地穿过城市。文人也以此为吟诵的对象,有一副对联描写剃发辫:

洗脸、刷牙和刮胡子。

停下来休息,就挖敲敲。

200多年后,也就是当历史进入19世纪40年代,当中国人有机会漂洋过海走出被封锁的大陆时,他们非常重视这个在脑后晃来晃去的辫子。虎门烧鸦片的一代哲人林则徐,曾在澳门看到洋装时轻蔑地说:“真俗!”这种评价恐怕类似于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发出的感叹。然而,外国人的惊讶和嘲笑并不能动摇中国人的自满。因为这是文明的象征,是“上天入地”的人的象征。

然而,有些人并没有忘记。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神会”兄弟们在广西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这一名称。太平天国号召反清,翻出了200多年前的旧账。在以东王杨、西王萧朝贵名义出版的《田丰秋胡》一书中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象,今满洲学剪其发,身后拖一条长尾巴,将中国人变为禽兽。中国有中国的衣服,现在满洲又多了一顶冠,猴冠,烂冠,使中国人忘了根。”所以要恢复“中原古制”,也就是恢复汉族的衣服服饰。太平军官兵留发不剃,恢复了中原汉人把头发扎在头顶的旧制度。在太平军,看头发就知道。谁早参加起义谁就长头发,谁晚参加起义谁就短头发。头发的长度是连续参加起义的最好标志。蓄发不剃是太平军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与当时的人不同。正因为如此,蓄发在当时常被民间称为“长毛”,清廷官员则诬称其为“寄匪”、“寄贼”、“寄乱”等等。

自金田起义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太平军已遍布桂、湘、mop.com、赣、皖、苏等数省,势如潮涌。同时也促进了所到之处蓄发的制度。在太平军看来,蓄发换衣不仅仅是一个服装的问题,更是一种是否支持太平天国的政治表达。因此,他们在执行时同样严格。为了保住脑袋,他们必须留长发,否则可能会被砍头。太平军的汹涌如一道闪电,在19世纪中叶划过中国大地。然而,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十几年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蓄发更衣的行为消失了,一切都暂时恢复了原貌。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弊端。但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的大门在强大的武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交流的起源和中西习俗的比较,一些最早接触外国人或接触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编辫子是一种庸俗的习俗。但是,没有人敢先剪掉辫子。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一批定居海外的华人出现了剪辫子换西装的现象,但都是个案,没有形成氛围。1898,1这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大年三十,新加坡华人组织了华人剪辫子大会,发表了集体剪辫子的倡议。此举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那些赞成的人认为编辫子不好看;有人说辫子长时间不洗很臭;都说编辫子的危害很大,比如那些在机房里稍有不慎,就被机器抓住,必然危及生命;据说是辫发或车轮卷入,导致人被折腾;这东西像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有些人就像锁链。”因此,他们主张剪掉辫子,“把整个头发都留短”。但反对者也很厉害,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很担心,认为一旦剪掉辫子,就会被清mop.com视为异类。那么,回国的想法终究会成为泡影;此外,一旦卷入当地社会,就很难得到mop.com海外机构的保护。于是,传统势力再次占了上风,剪辫子的倡议被搁置。直到两年后,新加坡华人终于把编辫子的想法付诸行动。据《中外日报》6月1900报道,“在新加坡一个地方,已经有80个华人剪了辫子换了西装,还有很多剪辫子的,大概就是现在。“在时代潮流和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编发终于突破了传统的‘分洋分夏’的老圈子,被提到了当时的世界。

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如在沪的陆、沈豹,郭在津的,湖南的等。,报道新加坡华人在1898主张剪辫子。然而,除了郭以“剪辫子制造新闻”为题,透露这是第一件事外,其余报纸鲜有评论以示惊讶。

但是,中国虽然没有剪辫子,但不代表没有声音。1898年夏,主张改革的康有为大胆地向光绪皇帝提出了破发、更衣、改元的主张。他提倡编辫的原因与新加坡华人大致相同,但他把编辫上升到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改革、改革、强国的高度。他想:“头发虽然是在印度这个炙手可热的地方剪的,但是是在罗马这个尚武的地方创作的,泰伯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先把头发剪了呢?”而且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从换衣服开始的”。因此,他要求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全面实施时,下令更衣,以“振兴民族精神”。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请皇帝剪发编辫的人。

1903,mop.com学生圈发表文章《剪辫子好伺候》,称剪辫子有利于“强兵强种”。1904《大公报》又发表文章,建议中国留学生“修改辫子”,以“与西方人交往”。虽然作者小心翼翼地把编发的范围限定在留学生身上,但在当时,这种讨论还是有“换衣换元,革命满座”的嫌疑,也就没有更多的人敢冒这个险了。

但是,以“填革命”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冒这个险。辫子和满语沿袭了近300年,但这300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尤其是被嘲讽为“海豚尾巴”的辫子,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汉人的耻辱。所以去掉这个辫子是和清廷决裂的标志。在鼓励反清,宣传革命的时候,这是动员人民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号召。早在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光头、换衣服,以示革命抱负。在1903年爆发的“反俄运动”中,留日青年学生纷纷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风气越来越差,以至于留日学生都以剪辫子为荣。晋商联盟成员景鼎成(梅九)在1905讨论了一个剪辫子事件,比较有代表性。

山西第二次派出的学生中,有不少老先生,扎着保守的辫子,如同一条生命,宁死也不剪掉。有一天,我和我的老乡们亲切会面,并进行讨论。然后我说:“这头发本来就是个麻烦的东西,把它扎在脑后的辫子里也不是个正经的东西;现在人们把他捧在头上,做幌子,给他好头,让他占了顶(影射清廷),打压他全身(影射人民不自由)。现在,请你下定决心,一刀两断,把他砍掉(暗指革命),不仅要有圆头,还要有快乐的身体。你有什么顾忌,不肯放弃?这句话自然得到革命同事的理解,受到了掌声欢迎。只有老先生很不高兴,在背后对人说:“有人什么都好,就是劝人家剪辫子,真烦人!”" 〔3〕

回国后,留学生带回了编发的新潮流。1903,江南剪辫子的青年学生很多。《大公报》1903+00+06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江南新生和外国留学生多剪辫子,以为不然形式上会有缺点。”特别是随着20世纪初mop.com新政的实施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编发与一些新规则的矛盾越来越严重。1905年6月,新军改服制。很多官兵为了方便戴军帽,换上了新军装,剪掉了一堆辫子。与此同时,率先实行mop.com制度的天津和mop.com也“剪掉了三分之一的辫子”。鉴于学界、军界有编辫子的做法,5月6日,1907,禁止学生、士兵编辫子,学生“发现后分别处罚”;士兵“如果不符合习俗,换上别的衣服,剪掉辫子,无论是官、僧、兵,都会排斥皮衣”[4]。这是mop.com在清朝中央下的第一道命令,禁止剪辫子。现在这个命令下达了,编发之风也就稍微被扼杀了。但是,一种新的风气一旦传播开来,靠一个行政命令就能制止吗?而且,那个时候,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辫子对所有人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即使在清廷,一些开明的官员也不再坚持编辫,这是时代的结果。

1910 10 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高级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常务会议开幕。会后不久,一个叫罗杰的成员提出了“剪辫子,轻松服务世界”的动议;接着,来自湖南、实际上是革命X的议员周振林提出了“剪掉辫子,改善着装”的议案。高级评议会议决时,认为“两案主旨为中国编发妨碍运动,朝廷整顿军队,不足以剪去编发,改革冠服,故不足以使新世界耳目,改骄习气”[5]。最后,它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批准。关于编辫子和换衣服的决议一通过,消息就来了。不管清廷是否批准立案,民间编结都是“风云骤起,势不可挡”。但是这个时候编辫子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强制性的社会压力。

1911 10六月10,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相对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辛亥革命也将头发视为政治分裂的象征。独立的省份自然把标志着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自己的革命目标,剪掉辫子也就成了革除新旧的新标志。徐锦程《民国野史》记载:“无数汉人兴高采烈地剪掉了这个奴隶象征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人,提前选择吉日祭祖,然后庄重地剪掉,烧辫子。还有很多人在当天剪辫子,放鞭炮,办公宴庆祝。”当时一个叫《岳风》的杂志发表文章说:“不剪头发就不算革命,不时尚。你不能走进大政府去说话,也不能去学校学习。”一时间,编发浪潮犹如狂风暴雨,迅速席卷全国。

但民国建立后编辫之风逐渐扩大,上海独立后几个月,抵制编辫的情况继续发生。当时有人指出:“上海光复已有两个多月,但仍有各界人士犹豫要不要伐。是贼丑犹存,民国威信有损。”[6]上海是当时最文明的城市。至于一些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有许多人抵制编织。不愿意剪辫子的,不仅仅是满族贵族,还有痴迷于帝制的人。相当一部分普通人出于长期以来的惯性习惯,不愿意剪掉油腻腻的辫子。据申报1912 02 19湖南湘潭县报道,“剪辫子的占了十之八九,据说还有一两个没剪辫子的只是顽固的农村傻子”,还有“一个挑水的还挂着辫子,兵逼着他剪”。结果发生争吵,送水人受伤身亡。鉴于这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根除留辫子的恶习,南京临时mop.com总统孙中山在南北统一后下令全国都要剪辫子,作云:

满鲁窃国,改我冠裳,强编配制,学腥风俗。当初高适仁义不屈,死的从容;或者逃到小溪里度过余生。.....今天满清朝廷回复了,民国成功了。我所有的同胞都被允许清洗旧的污点,成为新国家的人民。我们发现大同剪辫子的人很多,偏远地方留辫子的人还很多。杨的内务府向各省都督发出通令,并通知各地方。凡不梳辫子者,从命令之日起20天内全部剪掉,不遵守者视为非法。当地官员不允许隐居,这导致了国家的纪律。还发现全国各地的人都剃了辫子,这是极其不符合的。建议部里一起取缔,以消除习俗,使之蔚为壮观。〔7〕

《临时mop.com总令》的措辞非常严厉,这在全国范围内极大地促进了剪辫子。但是,还是有人留着辫子。其中一个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叫张勋,他的名字叫少宣。他是江西新人,30岁加入清军。武昌宣誓就职时,他正担任江南提督,驻南京,被江浙革命联军击败后退守徐州。这个人很固执。清帝退位后仍表示效忠大清,其部禁止编辫,故称“辫帅”。1965438+2007年6月14日,张勋率领数千“辫子军”进京;1年7月,张勋举行溥仪复辟。于是,北京很多剪辫子的人都慌了。有句歌谣说:“不剪辫子混不下去。剪辫子就怕张勋。”有一段时间,北京流行假辫子。

谁知道,真假辫子只流行十二天。12年7月,北洋宰相段组织的“起义军”进京,张勋仓惶逃入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宣彤皇帝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一场闹剧很快结束。有一首歌谣云:

宣彤回朝,秃子要开瓢。

宣彤逃脱了,光头也痊愈了。

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折腾了近300年,终于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