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在用餐的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以通过言行来实现。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还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中国的许多饮食礼仪往往被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因此,掌握一些社交生活中的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餐桌礼仪关键词:入座、吃饭、离桌、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食物。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的一种状态,餐桌礼仪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朝,中国的饮食礼仪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饮食如此相思。”中国人喜欢集体聚餐或宴会的活跃气氛。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仅是请客人吃饭,还有各种名目。有些成功人士一天中最多的时间都花在吃饭上,一个长期不能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或者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大家共享一道菜,喝一碗汤的“群享”模式引发了欢乐的气氛,祝酒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协调。但是,一场正式的中式宴会,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一、座次“客人入座后,引导客人入座,左边为上,视为首席,相对于第一个座位有两个座位,第一个座位下面有三个座位,第二个座位下面有四个座位。”先请客人入座,再请老人坐在客人旁边,依次入座,最后坐在离门最近的座位。如果是圆桌,就是主人和客人面对大门。从与主客的距离来说,主客越近,越受尊重。同样的距离,左侧比右侧更受尊重。如果是八仙桌,如果有一个正对大门的座位,大门一侧的右边座位就是主客。如果不是对着大门,东边的右座就是首席。如果你带孩子,坐下后把他们安排在你旁边。当你坐下时,你应该从椅子的左边进入。坐下后要坐直,不要低头,这样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为10 ~ 20 cm。落座后,脚要放在靠近座位的地方,不能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直,不要用手托着脸颊,也不要把手肘放在桌子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主人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客人安排在上菜桌附近。(2)坐好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发出任何声音,更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向主人问好。在动筷子之前,你应该对主人或厨师高超的手艺、周到的安排和热情的邀请表示赞赏。(3)如果是大型宴会,一般都有主席,客人不能急于坐下,坐下时应注意桌上的座位牌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4)如果餐桌上有主持人或演艺人员,要听从他们的安排。二、餐1、中餐上菜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食→水果。开胃菜一般是四种凉菜,有时多达十种。上菜的时候,可以先给他们上菜。有时候凉菜后面可以跟着四种热菜,但是热菜大多省略了。当客人坐下开始用餐时,餐厅工作人员可以通知厨房准备菜肴。当冷菜约为1/3时,餐厅工作人员可以上第一道热菜。目前一个菜快吃完的时候,餐厅工作人员会送下一个菜,一次送不了太多,会让酒席上放不下,更别说空桌子让客人坐桌了。这样容易让客人觉得尴尬,也容易让客人喝后喝醉。2.参加正式的中式宴会时,餐厅会在开业典礼前给每位顾客发一条湿毛巾,用来擦手。然后第二条湿毛巾可以用来擦手或嘴,不能用来擦汗或其他部位。吃饭的时候,要温文尔雅,心平气和,不要急躁。吃饭时,传统上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动筷子,少量夹菜,离他们远的就少吃。夹起的菜一般都是先放在自己的饭碗里,直接放进嘴里是不礼貌的。按照惯例,客人参加正式或传统晚宴时,不会把桌上的菜都吃光,以免让主人家误以为菜没做好,觉得尴尬。吃饭或喝汤时不宜发出声响。用勺子慢慢喝汤,不要只用碗。如果汤过热,用勺子抿一口,等热汤凉下来,汤入口很好喝的时候引用。至于吃,要把饭碗放到嘴边,用筷子把米粒往嘴里推。这是最简单的吃法,也说明你喜欢这顿饭。如果吃饭的时候没有端上饭碗,说明你对桌上的菜不满意。吃饭的时候不要埋头苦干,适当关注周围环境是必要的。我们应该适时地抽时间和周围的人聊天,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不要狼吞虎咽地吃一顿饭,不要喝得太多。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菜送到离他们很远的地方。要明确这顿饭的主要任务是谈生意,还是联络感情,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谈业务,那么在安排座位时,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拉近,方便交谈或疏导情绪;如果是联络感情,就要注意调节气氛,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的话,只需要注意常识礼仪,专注于品尝菜品即可。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餐厅工作人员为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应以第一位主人为中心,从宴会的左侧位置服务,撤盘时从宴会的右侧位置服务。第一道热菜要放在第一位主持人和主宾面前,没吃完的菜要挪到副主持人一边。下面的菜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菜时,不要在第一个主人或客人周围操作,以免影响主客用餐和交谈。(2)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棘”的传统礼貌习惯,即不要将鸡头、鸭尾、鱼棘指向客人。而是把鸡头和鸭头放在右边。整鱼上桌时,鱼腹少刺,肉质鲜美细嫩,所以鱼腹应指向主宾,而不是鱼脊,以示对主宾的尊重。(3)要把食物送入口中,不要伸出舌头去接食物。不要嘴里含着食物说话④注意说话,不要嘴里含着食物说话,也不要自己一个人说话,或者说些让人不开心的荒唐话。⑤用过的餐具、剩菜、牙签等。应该放在盘子里,而不是桌子上。6宗教饮食禁忌不容忽视。比如回族不吃猪肉。如果客人中有回民,那么主人点菜时就要避开相关的菜。同时,出于健康或当地饮食喜好,主人也要照顾客人忌讳的菜肴。⑦使用筷子时不要边说话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里被认为不吉利,一定不能做;你不能一直用筷子在一个盘子里转来转去。你应该先用眼睛看看你想拿的食物。3.一般不能中途离会。当你想中途离开的时候,不需要大声的告诉大家,只需要悄悄的和周围的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开。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必须中途退会,一定要在退会前向主持人解释并道歉,但不要和他长时间交谈,因为他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也不要在回应你时对别人无礼。宴会通常在水果拼盘端上来后结束。这时,主人通常会示意客人准备离开,这是客人可以离开的信号。当你离开时,你应该礼貌地感谢你的主人,然后和其他人说再见。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有些人会在离开会场时,逐一了解认识的人是否会跟去。这种做法会让原本热闹的场面降温,甚至提前离场。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所以应该避免。四、餐桌上的茶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历来有“客人来敬茶”的民俗,但每当有客人来,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中餐中没有茶就不正式。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以给已经到了的客人上茶。用茶招待客人时,要注意客人对茶的喜好。上茶之前可以先问一下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一下自己预定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的意见时,你最好给他们提供你能提供的选择,以避免尴尬的局面。端茶的时候,端茶的人可以看出客人的尊卑程度,所以主人要把握好尺度。奉茶时,应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客,后客;女士优先,男士后,有序,切不可武断。第一杯茶不可过满,八分饱即可,水温不可太热,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当主人和客人一起喝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子里的茶。喝完半杯茶可以续杯,但要注意顾客的方便。一次次给客人倒茶,一次次劝人用茶,都是不可取的,但别的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送别的意思,所以再续杯的时候要注意。作为客人,在主人家上茶时,无论茶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都要礼貌地双手捧着表示感谢。如果不喝茶,要提前说清楚,不要对主人要求太高。喝茶时,你应该仔细品尝,以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尊重。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茶具要干净②尽量不要单手奉茶,双手奉茶时,手不要放在茶杯口上,更不要浸入水中。③从客人的左侧上茶,在客人的右手边放一个茶杯。尽量不要打扰客人。④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喝茶。谈话结束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得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中断交流。五、餐桌上的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就是中国民族饮食所说的“离不开酒”,酒不仅是物质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酒论英雄”的存在,也是酒神精神——“为人”境界的象征。“醉酒为客,诗成神感”,醉酒所获得的艺术自由,为中国古代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创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酒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捧的。在中国,葡萄酒已经融入了传统的礼仪、习俗和文化。酒是催化剂和润滑剂,也是社交。在酒桌上,我们可以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人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场所,是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从喝酒、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和风格、性格。敬酒要由主人先敬客人,再陪客人敬客人,然后客人还礼,最后陪客人互相敬。敬酒前要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避免尴尬。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火候,适当调节宾客间的尴尬。如果遇到不会喝酒的人,主人要劝烤面包机用饮料或茶代替酒。② ③边缘。作为客人,不要在晚宴上以主人自居。不能喝酒的人要礼貌地解释,杯子不要倒过来。他们还应该注意在杯子末端轻轻按压杯子的手势。他们可以用右手拿着杯子,用左手垫着杯底。碰杯子时,他们的嘴要比另一只杯子低一半,以示谦恭。如果自己的地位比喝酒的人高,酒杯也不能太低⑤如果有地位较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在场,一定要先敬长辈,以示尊重。如果没有特别的人在场,最好按顺序敬酒,切忌厚此薄彼。6.不要在饭桌上谈生意,喝了酒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用特意提起。6.服装礼仪俗话说“穿衣要看场合”,穿衣一定要看场合。总是穿西装往往是不对的。晚宴着装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地点(P)和场合(O),即“TPO”原则。时间原则是指佩戴时要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点,注意保暖防寒,与时俱进。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和你要去的地方一致。场合原则是指服装要符合场合的氛围。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如有戴帽子的客人,入场后应摘下帽子,放在合适的位置。(2)在宴会活动中,不应戴太阳镜,如有特殊情况,应向主人或客人解释和道歉。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餐桌上气氛的差异:中国人讲究用餐时的热闹,在餐桌上无话不谈,敬酒劝酒,完全抛弃了平日的表面安静;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却很安静,不同于平时的热情,默默地切着盘子里的食物。2.座位不同:在中国,左边最重要,右边次之;第一是尊重,第二是时间;中国最重要,其次。在西方,右最重要,左次之。3.餐具的区别: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盘子、勺子、碗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的左上方,而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和勺子放在专用的座椅或纸套上,公用的筷子和勺子最好放在专用的座椅上。在西方的餐桌上,主要有刀、叉、勺、盘子、玻璃杯等。,而且餐具的摆放也比中餐复杂。茶托居中,叉子左,刀尖右,刀刃向内,勺子横在盘前,主食左,餐具右,其余酌情摆放。西餐中酒杯的数量等于酒的种类。从左到右依次是烈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4.上菜顺序不同:中餐的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和酒,再上热菜,然后是主食,最后是甜食和水果。西餐通常按以下顺序供应:首先是黄油面包,然后是凉菜,然后是海鲜汤,然后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和水果。5.不同的停菜方式:在中国的餐桌上,吃完饭后,筷子要整齐地放在碗右边的桌子上,要等到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宴会结束。在西方,吃完饭后可以把叉子的底部向上翻,刀的刀刃一侧向内靠近叉子,平行放在盘子上。把手尽量放在盘子里,这样可以避免掉落,也方便服务员收拾。6.饮食观念不同:饮食的第一个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满足生理需求,但是第二个目的是什么呢?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餐最感兴趣的是“味”的享受,尤其是食物的制作。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制作方法来享受味道,但营养的损失是巨大的。西餐的第二个目的是健康营养,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八。结论餐桌礼仪可以使晚餐过程有序和谐,避免一些尴尬的局面,使人进退得当,也可以使宾主谈得愉快,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餐桌礼仪的借鉴和应用,一方面可以适应自身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做必要的准备。近年来,受海外市场的影响,餐桌礼仪被许多人视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礼貌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展示自己修养和才华的好机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上面说的餐桌礼仪比较正式,所以在正式的晚宴上要注意。但在一般的家庭聚餐,或者亲友聚会中,因为气氛比较轻松舒适,过于客气反而显得生疏刻板,让亲友尴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这种场合抛弃餐桌礼仪。一些必要的礼仪会让你更加得体大方,也会让亲朋好友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得体大方,但不能拘泥于此,要掌握好尺度。参考文献:1、餐桌礼仪与口才段著钱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1.2、成功与礼貌(2)著《餐桌礼仪与饮食主张》广州出版社2005.9.1 3、永年著《现代中国饮食礼仪》4、谈饮食礼仪谭著著上海科普出版社2008.5.1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餐桌上的文明时间:来源:清远日报新闻时间:2011 7月16来源:清远日报■生活礼仪周敏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食物的种类之多,烹饪之复杂,风格之精致,如果中国自称第二,估计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人有勇气自诩为第一。但是中国人吃吗?这么说当然是冒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国人似乎和中国菜一样有名。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游客通常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厅用餐。一个是旅行社节约成本,一个是中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饮食的差异,但如果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中国人吃饭“衣着随便、大声喧哗、抢食浪费餐桌”,就可以看出,不文明吃饭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无关。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是“热闹”。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书籍写道:“中国的饮食礼仪比较发达”,“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源远流长”。像这样的解释不在少数。然而,在把美食一代代发扬光大的同时,我们几乎忘记了祖先的一些优良传统。“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就有“食而不语,眠而不语”的说法。更早的《礼记》记载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始,始于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文明礼貌始于食”。其中很多警语,如“不要掴饭”(不要抢食)、“咀嚼时不要出声”、“吃饭时不要剔牙”等,似乎在千百年后仍值得研究。餐桌礼仪丰富而琐碎。受访者列举的不堪入目的饮食方式,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般来说,餐桌礼仪包括取菜要适量,点菜和自助餐要注意,菜量要吃完;吃饭喝汤时不要出声;东西方各种餐具就地取材,不做禁忌;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制造噪音,不要频繁接电话。一般在宴会上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是非常不礼貌的,否则接电话就像做贼一样不礼貌。餐桌礼仪真的需要特别注意。对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在饭桌上度过,很多社交活动也在饭桌上进行。所以,要坐就坐,要站就站,要“吃就吃”。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注重餐桌礼仪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每一个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能体现一个人的学历和素质,影响一个人的形象。(作者是清远礼仪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北京礼仪学院客座教授、清远高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餐桌上的中国文化
南方周末2006-03-09
河南省密县大湖亭二号墓北壁出土东汉墓葬壁画《百家宴图》。画面中,人们坐在场地两侧的地板上,大吃大喝,观看歌剧。每个客人面前都有同样的圆形器皿,但里面的食物很难知道,但肯定是一样的。这是古人分餐的盛况。
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砖,宴图。在这张照片中,人们坐在一张桌子上,桌子上有食物。
河南东魏石刻胡床。图中,人影坐在一张胡床上,餐具摆在面前。胡床代替了坐在地板上,但是胡床还是和以前一样低。这种不协调的用餐姿势是大案高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应该把围着桌子吃饭的方式改变成西方人分盘吃饭的方式。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分餐制,直到北宋才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
餐桌上的中国文化
□禅风
最近,张五常先生连续发表了几篇批评中国文化的文章。他认为“中国人在科学和文学上比不上欧洲”;“无论科学、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等等。,炎黄子孙无一能与人比,失面子。”这些话出自五常先生之口,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先世界几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大起大落及其背后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话题。我认为,要谈论这样一个大话题,我们至少应该对中国和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我们不能从张文忠那里看到我们所知道的。就侃侃而言,这可能是现代流行文化的特征。所以,不只是张五常先生,到处都有沃夫雷明。
我们来找一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西餐的分餐制比中国的更文明,更卫生。中国人应该把围着桌子吃饭的方式改变成西方人分盘吃饭的方式。不仅我和武昌先生这种没有太多读书机会的人不知道,就连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和北大的大学者都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历史上我们是怎么吃饭的吗?
细看历史,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分餐制,直到北宋以后才演变成合餐制。分餐的历史比合餐的历史要长得多。
从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出,吃饭时,人们坐在各自的案后,彼此相隔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饭菜,各吃各的。这是典型的用餐系统。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做的。
从共餐到共餐的变化始于唐代,完成于北宋。
分销模式的演变
这是从分餐过渡到合餐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食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人均分配”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要得到一个平均数,你需要在吃饭前把食物分成等份,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分餐制。毕竟人和人的口味、品味、习惯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当食物相对丰富时,人们就有条件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进行选择,也就是,“。
住宅建筑的演变
起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在房子里设一个火坑,把炊具放在火上。饭菜做好后,由固定的人分发,大家围着火堆吃。它既是烹饪中心,也是餐饮场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经开始流行。这种分工促进了食物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食客以前必须完成的许多就餐程序。比如现在的餐车,剔骨等笨拙费力的工作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里摆满了精细加工的饭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分工之前,如果一个普通家庭四五个人(其实古代家庭一般不止四五个人)跳舞切同一个食物容器里的同一盘食物,看起来是在自找麻烦,但是有了这种分工。
食物多样化的演变
我们的餐饮在不断进步,菜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如果八个人吃12个菜,每个人单独一餐需要近百种餐具,不仅浪费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空间大,把65438+放在每个人的小桌上(古代盛放食物的低矮工具)。
餐厅家具的演变
很久以前我们没有桌椅。在此之前,古人习惯于“席地而坐,旁桌而食”,即在地上铺一张用芦苇制成的席子作为坐具,在我们面前放置一张桌子或台子,用来盛放餐具等物作为食桌,吃饭时跪在桌子上吃,称为“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他们和中原地区一样,游牧民族的茅屋(一种比较矮的椅子)也被传入了中原。这种椅子的应用,把原来的跪姿变成了坐姿,使矮案已经不能满足坐姿变化的要求,将逐渐被淘汰。而且这个时候的房子比以前高了,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要案的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所以,如果再按照原来的用餐制度,四五个人可能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挤了)。人多了会造成浪费,而且太重,占地方多。为什么不把他们结合起来,同桌吃饭呢?
工作和休息时间的演变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一日两餐制,即“七时至九时开饭,十五时至十七时出市食”。战国末期,一日三餐制度逐渐流行,增加了“宴辅”(19时至21时)。那时候的照明工具绝不像我们现在的电灯那么亮,照明范围也很窄。分餐的宴席需要很多光源,但还是会昏暗模糊。一起用餐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
餐具的演变
我们的祖先用刀叉而不是筷子,就像现在的西方人一样。刀叉要双手同时使用,所以人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合短距离传输,大概仅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巴。如果这个距离是用餐系统要求的,那么至少要延伸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长。很明显,刀叉无法承担这种距离的传递功能。筷子出现后,一起吃饭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西方人吃饭还是用刀叉,和他们保持分餐互为因果。
一起用餐是一种历史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它的演变本身,还体现在它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一起吃饭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培养了我们民族关心他人和谦逊的美德,使中国人变得温柔善良,从而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交流能力,创造了交流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和丰富的精神情感需求;中国人也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
用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与文学、艺术、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科技等高级的人类活动相比,吃是最简单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连这么简单的吃饭问题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评价我们浩瀚复杂的文化,轻率地下这样的结论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明进行全面的盘点和系统的整合,所以五常先生不能完全了解历史文化的真相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评论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东西是五常先生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