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月)的冬天,是中国皇帝朱翊钧最后的平静。
例行的致敬还在继续。在所有的奢侈品中,一个伟大的通用地理地图是惊人的。皇帝视地图为奇戏,当即下令用绢帛绣成,裱在六个屏风上收藏。送这份礼物的人是意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玛窦。
历史总是有意义的。万历皇帝目睹世界地图后的第二个月,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第一次驶向印度。经过数百年的“大航海探险”,欧洲文明已经为世人所熟知,大规模的商业扩张正在加速。
在这张长65,438+02英尺、宽6英尺并带有经纬线的地图上,中国被投影在太平洋的西北部,靠近世界的中心——这一安排花了利玛窦65,438+00年。
利玛窦在1583年到达广东肇庆时,随身携带的地图全部是欧洲标准的亚伯拉罕·奥特柳斯投影版,其中中国和东亚在“远东”。在这张地图上,除了澳大利亚,其他的原型都和现代地图差不多。
为了在中国立足,利玛窦假扮“天竺客”,频繁向中国南方官员赠送地图、西洋钟表等物件。“学者型”官员李之藻与利玛窦走得很近,逐渐成为李向上攀附的贵人。
当李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时,他很震惊,并给利玛窦一个建议:把中国移到地图的中心。
这无疑更符合时代。中国大部分官僚的“天下印象”源于西晋的裴秀和唐代的贾丹。他们编制的“华”是自制“世界地图”的蓝本。
在宋代留下的华夷图墨线拓片中,90%的地图是中国的版图,长城以南,而世界其他夷国则以文字的形式镶嵌在四面的空白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注释都来源于《山海经》。大部分是中国的范邦公国。
此后,虽然明朝宦官郑和七下西洋,但带回的“地图”只是记录航线周围地貌的长卷,不足以拼出一幅有方位感的陆海概貌,也没有激发王朝对海洋的好奇心。
郑和之后,国门逐渐关闭,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思想更加坚定。“中国的世界地图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朝贡体系。”美国莱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史密斯总结道。李约瑟和费正清的研究中也提到了这个结论。
已过中年的利玛窦此时极其渴望合法留在中国。他修改手稿,尽可能迎合“内公假说”:把中国移到地图中心的西北方,用中国人熟悉的文字翻译世界地名。李复制了数百张地图,分发给各级官员。这些努力终于让他得到了定居北京的圣旨。
万历皇帝没有在地图上留下更多的注释。在1608,他点了12份要抄。但是在政府内外,利玛窦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注:也有资料认为万历皇帝在1608年第一次见到《大通用地理图》,在1601年见到了它的草创前身。)
以学者魏军为代表的一批人说这是“惑人”。他觉得最难以理解的是,地图让中国偏离了“世界中心”。魏的观点还被作为一种“主流评价”收录在《明史》中。
另一个奇怪的反驳是利玛窦伪造了“海洋”来掩盖西方对中原的军事威胁。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西部靠近福建或广东。
某种程度上,这种“荒谬的警惕”真的太少了。
二、枪械启蒙的“世界”
239年后,“真实世界”来了。
在《大环球地理图》的西北角,利玛窦亲自把一个大岛翻译成“”,并补充说“里面没有毒蛇等昆虫,带到别处的,到了那里也没有毒”。
1840年,这个地方被翻译成“英语”,像洪水猛兽一样把它推到了清朝的门户。清军将领大多还对战争对手一无所知,广州出现了“以粪杀鬼”的战术。
这是一部“错位”的历史。自利玛窦以来,中国地图越来越精美,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仍然很少。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种“错位”让她吃了不少苦头,最终从“一统天下”变成了“一国”。
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利用传教士引进的经纬网和投影等手段编制中国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帝都全景图》完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这幅地图测绘的详细程度超过了欧洲100的水平。
帝国世代锻造,扩张的政权因为战争指挥的需要和领土变更的经验,更喜欢地图。“千古一帝”在亲征中总是带着“测量员”。用了10年,康熙终于看到了家族晚年的成就。
“可惜的是,这幅地图以及雍正年间的后续补充,在中国只能在皇室流传,普通百姓和普通知识分子是看不到的。”复旦大学教授葛说。然而,这张地图在欧洲流传甚广,甚至进入市场,使得许多欧洲商人比中国民间更了解这片大陆。
同时,“天下”的地图是康熙的宠臣费迪南德·南怀仁于1674年书写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比利时传教士写道,世界上有四个由两个扁平球体组成的怪物。
虽然制图技术更加精确,但“中国的地图仍然大多是内敛的”。按照Cordell Yee在《世界制图史》中的说法,中国的地图一直是对内部权力文化和行政管理的潜意识关注。
国家被炸开后的第二年(1841),被贬伊犁的“见世面第一人”林则徐写下了《四国志》。受此启发,魏源,林的好朋友,两年后写了《海图》,接着是的《瀛寰传》。
这三本书都有丰富的外国历史和地理插图。用魏源的话来说,目的是“学洋人,以制洋人”。徐继畲的《瀛寰之略》展现了这些先驱者的“矛盾心态”。
福建官督徐与欧洲人合作,编纂了大量欧洲地图,“把中国还给了远东”,并对西方地图资料的准确性大加赞赏。他认为,西方人驾帆船游遍了大洋,他们的地图是可靠的。但同时又公开表示“一切起源于中国”,并接着说外国人就像“狗和羊”。在洋务运动中,为了挽留余,,朝廷设立了外国史地资料翻译局。
类似的“交流”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其中一个考生,梁启超,在考试后从北京经上海回家的路上买了一本《瀛寰志略》,这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
此后,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实际上是一幅漫画)就是1898年绘制的“现状图”:神州大地鸟兽遍布。熊代表沙俄,虎代表英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孙代表日本。(注:肠子是否代表德国,学术界有争议。)
1903年,光绪皇帝按照未分割的疆域出版了帝国王朝统一地图。同年,一个以“驱逐鞑靼,恢复中华”为口号的革命帮派印制了一张民国行省图,其中只画了汉人经常居住的18个行省。从这个名为会的组织中,孙中山和国民党中国革命应运而生。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的妙语在这里或许很贴切:“没有挑战,就不会有文明和创造力的火花”。
第三,民族话语的“世界”
在过去的60年里,地图在国家话语中偶尔会被回避。
西方地图学及其科学体系逐渐扎根,中国在经历了引入内陆的世界大战和国际体系的几次变革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地理特点和世界的大致情况。
“* *与国”开头,地图也包含在响亮的革命号角中。在1958官方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16世界地图集》序言中,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更强”为开头,以“东风压倒西风”为结尾。
这个地图集是以苏联的世界地图集为蓝本,前面基本列出了“东方集团”和“第三世界”,区划图更详细。“东方集团”的大多数国家也被涂上了暖色。
这本地图集是中国地图出版社最具历史意义的产品之一。至今已出版四版,后分别于1972、1990、2004年修订再版。除1972外,因特殊原因未写“序言”,后期版本淡化政治色彩。
现在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细分市场和电子产品。“市场是现在最重要的因素,”该机构副总编辑祎凡说。
不变的是利玛窦传世的《中国位置》,这是中国唯一出版的世界地图。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迷人“神话”,刻板的地图管制受到质疑。
2000年,一位名叫郝的研究员提到“中国应归还远东”,因为“利玛窦过去的计划是为了迎合中国官员的傲慢”。
郝的建议没有被正式采纳。随后几年,他又做了一套“系统化的世界地图”,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视角绘制,以表达“中国应该有更多样的世界视野”。
“很多反对者都是专业权威或者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但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并不是基于地图和测绘本身,这就相当耐人寻味了。”葛·熊健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
新中国的地图变化更多体现在国界的调整上。
“中国古代没有世界性的地理概念,而是把整个世界放在一个想象的朝贡体系中。中国没有很强的边界观念,对外战争大多不以扩张领土为目的。”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说。沈丁立说,在领土争端中,“传统的和谐理念和现代的地理平衡手段是统一的”。
1950年代的一些争端使边界问题重新回到外交议程。1960《中缅边界条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邻国缔结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1960年代,以《中缅边界协定》为基础,成功签订了中尼(波尔)、中巴(吉尔吉斯斯坦)、中蒙、中阿(富汉)等边界协定,中朝边界也在此期间划定。
此后,由于一些边界冲突和国内问题,中苏(俄)、中印、中越的边界问题在新世纪依然存在。如今,中俄、中印边界已基本划定。尽管中印两国都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但双方的谈判框架一直基本稳定。“虽然最近南海地区的新闻增多了,但是以合作的方式解决还是主流。”沈丁立说。
中国重新回到世界重要力量的行列已经成为事实。"未来的主要重点应该是内部体制改革."沈丁立说。
当前的世界地图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世界地图。一种是以大西洋子午线为分界线的太平洋格局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太平洋世界地图”,完整表达了太平洋周边的地理关系,将大西洋划分在地图的两侧;另一种是以太平洋子午线为分界线的大西洋格局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地表达了环大西洋的地理关系,并在地图的两侧划分了太平洋。
这两个版本的世界地图之所以成为世界范围的版本,就在于它们在编制世界地图时遵循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即不割或少割土地的原则和用整个15经纬线划分地图的原则。
在世界地图的表示中,更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中央经线,中央经线既是投影在地图上的中心线,也是投影的对称轴。在世界地图上表示整个球体的元素,相当于把球体向一个方向切开,展开。中央经线选定后,其对应的距离为180的面也相应选定,这条切割线就是地图的边缘。因此,在选取中央经线时,既要考虑到要表达的重要内容分布在中央经线附近,以尽量减少其变形,又要考虑到相应的切割线不切割或尽量少切割土地,以免在地图两侧分割出大片土地,影响阅读效果和地图的整体美观。
“太平洋世界地图”往往以西经30°为切割线;“大西洋世界地图”通常以经度180为切割线。当然,如果以经度170为切割线,地图上的土地根本无法切割,这符合编制世界地图的第一原则,但会难以表达时区,因为世界时区是按照经度15划分的。
纵观世界的地理分布,毫无疑问,国际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和“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们分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切割线,堪称黄金分割线。这也是他们通过的关键。
交通代表了一种流行趋势,一种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于地球本身的客观描述,地图的表现形式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当今的世界地图表现形式多样,常用的地图投影有二三十种。每个国家在绘制世界地图时,都尽量把自己的国家放在更加突出、易于充分可视化本国地理环境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使用,充分体现了“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目前的世界地图是国际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图”模式,以东经150为中央经度,西经30为左右经度,充分表达了太平洋周边的地理关系,增加了更多的技术考虑。事实上,如果选择东经105作为中央经线,中国将位于中间,但那样的话,美洲大陆将被分割在地图的两侧。为了保持世界各大洲的完整性,目前中国在左、日本在中的地图配置更好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