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内容序列化
当然,这种连载内容的载体在新媒体。
它分为五个部分
1.作品定位
2.序列化形式
3.内容创作
4.运营推广
5.分工分配
(1)
首先,要明确作品的定位。
作品,也就是音频、段子、漫画甚至视频要连载,做这个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是内容本身让内容成为商品(付费)吗?还是希望内容带来流量?增加用户粘度?打造品牌形象?...
你希望用户做什么?就看/看/听(含付费)?还是参与传播?甚至参与生产?...
(2)
目前,有三种常见的内容序列化形式:
一种是和主播形成一个系列,类似于栏目的概念。比如荔枝电台和喜马拉雅的十点读书音频栏目,在读书的大话题下,每一期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传统媒体也很常见,比如某报纸某特邀作者的专栏;
二是与内容中的人物形成一个系列,每个内容可以相对独立,甚至角色是一个概念上的角色,比如漫画的神秘程序员;
第三,很少连载新媒体内容。情节连载相当于写小说。以前传统媒体比较常见。例如,金庸在报纸上连载小说,郑在月刊上连载漫画故事。
根据需要和资源确定系列形式。
(3)
然后,就要创作内容了。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在创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好内容的标准。在满足定位的前提下,需要哪些好的数字指标?(如阅读、传播、讨论、百度指数、微博中的热点话题...)
谁将创建内容?生产部分是自制的还是外包的?这取决于团队的资源。如果外包,我们必须控制生产周期,包括产量。
就正式内容创建而言,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角色(包括主播),角色的称谓,性格特征等等;
第二步,围绕角色创作故事;
第三步,用特定的风格和语言讲述故事,比如搞笑、吐槽、可爱、贴心、霸道等等。
从运行效率来说,建议故事内容以短内容为主,比如段落。
关于写段子,文案马写过一篇文章叫《如何写段子》。他说主要是期望被违背,前面是铺垫,后面是动摇一个包袱。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效果和笑点都会不错。比如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有人把他的手机掉到河里了。前一个人掉了一个小米,河神捞了三次。最后老实人拿走了?三部手机;另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跑到河边,把他的诺基亚扔进了河里。最后,河神的尸体在河里浮了上来。
另一位笑话大师铜雀大叔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三点半。我会换掉一半。在新媒体的内容连载中做短内容可以参考这四个思路:
1)爱听这人命比我还不如(王大锤)
2)感同身受我(神秘程序员)
3)马克,这东西对我有用(数据,知识)
4)创造向往,我也希望如此(安妮和王小明)
铜雀叔还提到了一个概念,标签,标签代表了一种品味,品味会有优越感。在做内容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思考内容传达了什么标签属性,是受到年轻艺人的喜爱,还是有趣的人的喜爱。
对于长篇剧情内容的连载,要着重塑造人物,尤其是主角,例如具有多维度人格,可以发展或称之为成长,以及反派,通过有压力/冲突的事件或场景,一步步展现多重人格。现在流行的高颜值可以赋予人物,剧情题材可以参考复仇、寻宝等经久不衰的故事题材。有两本参考书推荐:
故事——材料、结构、风格和电影剧本的原则[美]罗伯特·麦基(编剧经典教材)
金玫瑰【俄】康·鲍斯托夫斯基?
(4)
内容制作完成后,就要把内容呈现给用户,做好运营推广。
首先,在内容呈现上,连载内容要有一套可识别的VI,哪些平台账号推送这个内容,什么样的推送方案,比如推送时间,推送频率等。
内容,如何管理,是否需要统一的内容库,放在哪个平台上,用户是否可以访问以前的内容,如果可以,是否方便找到这些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有历史新闻的库,菜单栏也可以做成连载内容的专题库。
另外,序列化一旦形成,就意味着用户对内容有了期待,所以要保证稳定持续的更新。为了规避风险,最好预留几期内容。因为预期的失望,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是一件很伤感情的事情。
内容也需要被引爆。短期引爆内容,《引爆点》这本书介绍了三点。
朗朗上口的沟通句子(万万没想到)
热点利用形势(失控事件)
大号助推器(安妮和王小明)
长期运营,内容创作可以兼顾传播。除了以上思路,还可以参考《疯狂传》中STEPPS的六大原则,包括社交货币,容易激活触发,能激发情绪情感,具有公共性和实用性。值,并融入故事。
配合策划一些活动,用户互动,用户服务,甚至有机会做IP。
(5)
以上的东西,比如定位,连载形式,基本都是一次性确定的,一般不会频繁调整。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岗位。也就是说,需要设置几个角色(一个人可能有多个角色)来负责以下事情:
脚本/脚本(想法可以在团队中进行头脑风暴)
故事制作(可以外包)
编辑(推送、操作)
推广(视情况而定)
另外,基于内容系列化的目标,做好数据监测和效果评估。
最后推荐一些与内容创作和内容运营相关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从他们的内容中学到很多:
?李教授
班级有话要说。
徐志滨和社会红利
社会贝塔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张记副食店
鸟哥笔记
那些阿姨的东西。
拇指总线
插座学院
汕头商学院
大象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