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都相对存在”,这句话本身就很绝对。因为把“相对”绝对化了。这种感觉挺有意思,在提出“相对”时,“绝对”的概念就已经相应而生。在感知“麻木”的一刻,“不麻木”则已经存在并已经发挥作用,否则如何会觉察到“麻木”。
学佛的初衷可以以广大学佛者的态度来剖析,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苦而学佛,而是为了离苦。而最初时大家所理解的苦很可能是世间幸福的不如意。而将如意视为不苦,也就是乐。从始至终都是自己的感官牵引,何尝会麻木呢?麻木是不可能的,至少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的麻木的。
但是眼下的这种不麻木或许本身就已经是麻木的。我们信以为常,酸甜苦辣,从出生的那一天,这些味道就没有混效果,这就已经是麻木了,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糖是甜的。我们品出甜味觉得自己不麻木,但是我们一生都觉得糖是甜的,这和麻木的状态很近似。当然这个论断概念这里不多提了,多提很可能走进误区。
烦恼,其实很少有人去主动求,尤其是我们这些凡人,谁愿意没事找事。您看我们大家许愿的时候非常真诚,都是美好的愿望,谁愿意祈求烦恼呢?但是这个烦恼会不会出现?回首看看过去,自己经受了多少烦恼?哪一个是自己求的?恐怕没有。但是烦恼还是来了。这也在于我们对于规律把握得不透,对于烦恼的理解有限,以至于突然的来临令自己措手不及,不想要的来了,就是烦恼。
如您所说,设想将来的情景,那些事情是我们不愿意的,但是要知道,是终究会发生的。这不是麻木,而是清醒。而且终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将是同样的状态。
学佛,不是不受外界的影像,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学佛后更应该诚实,是正视喜怒哀乐,而看到其根源,看到喜怒哀乐的缘由是什么。这需要有真正的感悟,而不是嘴硬。也就是说需要发现后的态度。比如行欢本身的快感,让人们认为其是快乐的。而且也确是感到了快乐。但是其发生后的后续发展则是必须为其承担后果,比如分娩的痛苦,甚至堕胎的痛苦等等,必须为之承受肉体以及精神心理上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本身是行欢者并不情愿的,由此就成为烦恼。但这个烦恼的源头不是别的,就是当初行欢的快感,由此看来,当初的行欢,其实并不是真正纯净的乐,而是苦的根。当然,如果从心里往外的不觉得苦。不觉得行欢的后果有任何烦恼,这不是勇气用事,而是从心底的不觉苦,分娩那一刻不觉痛,没有个人隐私可言,一切皆可公开,那么之前的行欢也就没有苦根可言了。那自己真的是自在了。但是这个不是麻木,觉知麻木则是不麻木。
我们凡人有执着心,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承认。有执著心,也就有了好坏,喜恶的分别。给屎吃要厌恶。见美食自然生舒畅。见美貌生爱慕,遇失财生烦恼。我们只要有这些习气就承认其有,而不是说我学了佛就一定对这些没感觉,那不负责任,我还没到佛的境界。那么对于世间而言明其根源,以因果而取舍,这是最简单的修行,由此对于不想要的,从因上加以避免,希望得到的,也在因上用功。这是对于我们凡人的引到。在凡人习气很重的情况下以道理引到所谓的避烦恼,得福报。在感应出现的同时自身修行也在深入,从而对诸如“得源于舍”有深刻的体会,这需要真实的体会,由此觉悟“舍并非失”,“舍既是得”,由此本为一体,不可分,这就是“空”的大概概念...
当然,这需要真实的感悟,也需要真正的感应加以体会总结,而不是随便讲些深刻道理就能诠释的。佛法道理已经列出,但是我们凡人没有实质的证明感悟,所以难免有疑惑。所以需要修行来逐步得到解析和理解。
以上文字,恕我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有含糊之处,所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