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发生的动作被画在一起,这种“同时”的概念间接表现了人类“动”的欲望。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黄金比例图展示了四只手臂,表示上下摆动双手的动作;在中国绘画史上,艺术家们有将静态的绘画带入生活的传统,如“六法”中所提倡的传神神韵,以及《画中仙》中的人物在一个连载画室中步出画卷(虽然要靠想象来弥补动态)。这些概念与动画有共同之处,但真正让地图上的肖像动起来的是遥远的欧洲。1826年,约瑟夫·普拉托发明了转盘动像镜,是一种边缘有裂纹的圆形卡片。观看者拿着这张卡片走近一面镜子,在卡片旋转的同时透过裂缝向里看。观众将卡片圆周附近的一系列图片视为活动图像。1828年,法国人保罗·罗盖特首先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他发明了照相圆盘。它是一个圆盘,用绳子或木杆在两边交叉。盘子的一面画着一只鸟,另一面画着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转动时,鸟出现在笼子里。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每次只保留一个图像。1831年,法国人约瑟夫·安托万·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画按顺序放在一台机器的圆形芬纳赫镜上。
在磁盘上,磁盘可以由机器旋转。这台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可以观察活动图片的效果。在机器的驱动下,圆盘以低速旋转。光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光盘旋转。从观察窗望去,画面似乎在动,形成了一个移动的画面,这就是最初动画的雏形。1906年,美国J.Steward制作了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电影,叫做《滑稽脸的幽默阶段》。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他不断修改草稿,终于完成了这部接近动画的短片。1908年,法国人埃米尔·科尔第一次用底片制作了动画电影。所谓底片,就是像今天的普通胶片底片一样,图像与实际颜色刚好相反的胶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电影载体的问题,为以后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9,美国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达了一个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像样的动画短片。此后,动画片的创作制作水平日益成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1915年,美国伊尔赫德创造了全新的动画制作流程。他先在塑料薄膜上画漫画,然后把画在塑料薄膜上的画做成动画电影。这个动画技术已经用了很多年了。1928年,举世闻名的华特·迪士尼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电影《威利汽船》。1937年,创作了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逐渐把动画电影推向了巅峰。在完善动画体系和制作技术的同时,他还将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挂钩,被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现在,他创办的迪士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作色彩斑斓的动画片,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动画公司[1]。
/view/7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