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A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反映了当下时代的浮躁!恶搞杜甫,拿正经事开玩笑,模糊界限,是一场反智的狂欢。会打消孩子的恐惧。呼吁网民保持对杜甫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b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绝对不允许败坏其形象。经典不容亵渎,创造经典的伟人当然不容亵渎。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要看对象。
观点二:A关于所谓“圣物”的无伤大雅的玩笑,未必真的是渎圣。真正的亵渎是任意神化创造神圣并垄断神圣的解释权,不加思考地接受各种神化行为。娱乐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的幽默感往往会把一些人努力维护的“伪神圣”化为无形。
b儿童涂鸦的“恶搞”只是娱乐,无伤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娱乐方式的道德审判。因为即使是无意识的道德判断,也是以未经允许不得娱乐为前提的。娱乐的泛滥未必能化解神圣;娱乐禁区的泛滥,只会制造太多迫使人恐惧,禁止人思考的伪神圣。
观点三:像流行于亚洲、欧洲、美洲的“漫画减压”,涂鸦是用来发泄情绪的。这件事不是诋毁杜甫的形象,也不是不尊重,更多的是反映了学生和网友对教科书中的人物进行再造的愿望。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变,难以满足伴随着流行文化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审美需求。学生想再创造“娱乐和放松”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的涂鸦现象善意地提醒社会:如果现在的教育能以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就有可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播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厌倦感。
本题目考查“作品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解读”考点,能力等级为F,重点考查“探究”能力。这是一个询问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你要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部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梳理全文脉络,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在回答具体问题时,也要避免脱离文本,对欣赏用语想当然,避免空洞抽象的概括或不着边际的随意罗列,不要根据个人主观喜好进行褒贬。这个问题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