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在网上看到“数字国画”这个名词,想了解一下。

在网上看到“数字国画”这个名词,想了解一下。

什么是数字中国画?》

数码中国画:当中国画创作与电脑联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画作,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狐狸精低头,顽童刘霞扮牛吹笛,老人在山前敲棋子。或清丽飘逸,或错金涂色,线条流畅生动。一路看过去,发现原来是电脑画的,不禁大吃一惊。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总是暧昧不清,或者欢喜,偶尔被批判。当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放下纸笔,转向电脑,当电脑笔触悄然兴起,更偏重视觉的中国画居然和电脑结婚了,会发生什么?数字国画是如何实现的?它和一般的国画、CG艺术有什么区别?记者走近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结合方式的数字国画家、南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数字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中心经理之一王璋,请他解答这些新形式带来的疑惑。

在艺术的技术层面上,如何实现数字中国画。

传统绘画讲究的是外教的性质和内法的来源。那么,如何用电脑画国画,具体怎么从心得,从手得呢?王璋解释了一般过程。基本工具是电脑和图形输入板。步骤如下:

先在背景上再建一层绘图草稿(即“草稿”);然后,勾选不同部位(如皮肤、头发、衣服、饰品等。)在不同层(即“过稿”);接下来根据不同部位分层次上色(也就是“蒙染”);然后,晕染给人一种体积感和层次感(也就是“分染”);然后,我反复看了若干天,不断寻找造型和色彩上的问题,不断修改。

这幅画的每一部分都是用笔画的。只有几个重复的部分,比如衣服上的图案,先画完整,然后复制粘贴在不同的位置,再根据服装图案的方向进行细节修改。

虽然电脑复制粘贴技术很方便,但王璋在创作中很少使用素材库里的东西,尤其是目前正在创作的《大闹天宫》等作品,其主要目的是向经典致敬,所以即使是微小的图案、花纹也从未复制粘贴过。“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一会儿复制粘贴出来的东西,经不起仔细琢磨。看多了会发现僵硬。”王璋说。

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被对方逼迫也能做事情。

古人云:凡画,神韵皆基于游心,幻彩与笔生。数字中国画的“笔”也给王璋带来了许多便利。

首先,工具的准备比以前简单多了,很好用。不再有创作中途蘸水、洗笔、调颜料、补胶明矾等引人注目的过程。一支笔可以从头画到尾,让创作者全神贯注于画面,充分调动创作思维,不受外界影响。其次,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不再担心颜料或墨水干了,使创作更加从容,基本实现了杜甫《王载画山水之歌》中所描述的“十天画一幅水,五天画一块石,能力不相逼,王载愿离原”的理想创作状态。而且,新工具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修改空间。以前换笔很难,现在换笔次数没有限制。宣纸有各种因失误造成的遗憾,这是数码绘画所没有的。在传统创作中,不可能要求画家做到每一个细节都美,但在数字中国画的创作环境中,可以放大到12倍去观察,有条件更接近“做到最广泛最细致”的理想境界。

数码国画是从CG艺术发展而来的,得益于近年来微喷技术的提高,数码国画不同于一般的CG艺术,作品在电脑上完成后,可以通过微喷输出到各种宣纸上,然后与输出的颜色混合,增加色彩感和层次感,再印刷碑文,使作品独树一帜。因此,在王璋看来,当前中国的数字肖像是一个尖塔,建立在中国画和CG艺术两个坚实的基石上

“国画是源头,我只是换了一支笔。”

王璋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国画系,先后在范曾和杜滋龄从教,系统学习中国画。对王璋来说,数码中国画不仅不是与中国画分道扬镳,而是在新时代、新技术环境下对中国画的由衷致敬,也是他个人中国画创作道路的延续和发展。王璋在数字中国画创作中的绘画语言来源于中国画,无论是审美标准还是创作方法都来源于中国画。“我的作品也是一笔一墨画的,还是按照‘六法’的宗旨画的。不是一般电脑美术作品的拼贴制作,还讲究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趣味’。和前辈不同的是,我只换了一支笔。”他说。